“石”情巧色释,画意雕工成

摘 要:明山石雕因取材于湖南怀化芷江县之明山石而得名。明山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南麓及雪峰山西脉之间,延绵数十公里,舞水环绕,溪涧纵横,为芷江胜景之一。此文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浅谈艺术。

关键词:石雕;艺术;探寻;

中图分类号:J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明山所产之石,一是色彩丰富,艳丽照人。清代陵江昱所著《潇湘听雨录》曾载“芷江明山石雕赭黄白五色层叠”、“其石紫质有纹绕之如带”,如此斑谰丰富的色彩汇集于一石,绝无仅有。二是明山石石质细腻,温润如玉,硬度适中,纹理清晰,因此有“侗家美玉”之称。

一、明山石雕的历史源流

明山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宋赵希鹄所撰《洞天清录·古砚辩》中称用明山黎漆“紫袍玉带”石所制之砚,在南宋高宗时由“高宗朝戚里吴琚曾以进御”。此说与南宋朱辅所撰写的《溪蛮丛笑》一书的记载也相吻合。朱辅在与沅州府(即今天湖南芷江县)相邻的辰州府作官时著下此书。书中称南宋初期,明山石就已被当地的土著所开采,并已形成相当规模。

明清两代,随着市井文化的新兴和审美情趣的逐渐培养,士大夫阶层和文人雅士在书房几案上陈设珍玩之风大兴。据清黄本骥《湖南方物志》载:“芷江明山石作花卉、草虫、楼台、人物之状,琢为几榻、屏风,雕饰极精”。色彩斑谰的明山石,经艺人们精细雕琢,天工巧夺而倍受欢迎,一直被列为贡品敬献朝廷,产量规模在此时也得到了空前长足的发展,雕废技艺日臻成熟完美,以致“凡游宦过此,必争购觅市间”(《沅州府志》),就连石料,也被商贾贩往外域出售,足见明山石材之美、石雕之精,无怪乎被誉为“石槎怪石、屈玉重金”。据传,慈禧太后兴建名闻天下的颐和园时,明山石被作为贡石,进入“雕栏玉砌”的行列。从此芷江明山石雕名扬中外。

改革开放以后,芷江明山石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2005年,芷江建有明山石雕厂5家,生产包括砚台在内的各种石雕工艺品,除文房用品外,品种大大拓宽,有石桌、石椅、清明上河图、牌楼雕龙、室内服饰石雕、龙凤等,产品甚多,花色不断更新,技艺更加精巧,为广大客户所欢迎。1994年,芷江民间石雕艺人蒲长生精雕细刻的“九龙砚”、“文房四宝” 作为珍贵礼品,赠给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和国际友人,漂洋过海到达美国。此后,明山石雕工艺品远销国内外。明山石雕技艺精益求精,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的完善结合,大放异彩。在国内外大赛频频获奖,使得芷江明山石雕名扬中外。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首届全国赛宝大会,从全国三万多件参赛作品中,精选了三十六件为民间国宝,其中第三件就是这种明山石雕“紫石”插屏,2011年芷江明山石雕被列入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明山石雕种类

明山石雕以其应用性为基础,大致分为两类。本地巧匠因材施艺,或雕为屏砚,寄情于文房秘阁;或琢为门楣梁柱,顶立于湖湘山水间。也正因如此,造就了明山石砚与门楣建筑两大特色品类。

(一)明山石砚 明山石是一种粘板石,品类有黑石、绿石、紫袍玉带、紫袍金带、金丝带、眉子纹、金星和石眼等。石质细润,色彩斑谰,抗压、抗折、抗碱强度大,耐酸性能好,易锯,易磨制,易抛光,非常适宜制作文房用品。明清两代,明山石被朝廷列为贡品。

传说宋高宗时,一名叫吴琚的官员欲邀宠皇上,讨计于一位嫔妃,这位妃子是沅州府人,吩咐吴琚找一流工匠制作一件精美绝伦的沅州石雕插屏进献,吴琚依计。果然,皇帝赵琐龙心大悦,加赏吴琚,封爵“顺应候”,并把沅州石雕插屏作为奖赏有功大臣的“奖状”。从此,历朝历代皆把沅州石雕作为贡品,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争相觅购,或珍藏把玩、或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进献赠送。

也正因如此,此石自宋朝始就为不法商贩冒名端石以重金出售,以致至今古玩界很多专家都误认为明山砚台“紫袍金带”是端砚。另外还有一种被古玩界称为“祁阳石”的石头,其实大多也是沅州石,收藏者需认真辩别。

古代沅州石砚从来就不是普通百姓所玩之物,由于其天然色彩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贵的紫色和黄色,自然到清末历朝历代都是皇家的御品和达官贵人相互赠送的高档礼品。从宋到明几百年间,中国工艺美术中著名的“俏色巧雕”工艺一直是独占鳌头,其后的明到清末,才发展成了和田、翡翠玉雕、寿山石雕三大俏色巧雕。“俏色”工艺因对制作者的文学、美术及制作技巧要求较高,民间工匠难以解读涉足,一直为皇家、王府御用工匠所专享。凡“俏色巧雕”的工艺品都具有材料“鬼斧神工”般稀有和技艺“巧夺天工”般浑然的特点,故皆身价非凡。

(二)门楣建筑 明山石雕造诣最高者,小器为砚屏文房之类,建筑则以芷江天后宫石坊为最。天后宫位于沅州古城舞水河西岸,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新扩建,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其门楼石坊即采用明山青石雕刻而成。天后宫石坊高10.6米,宽6.3米,坊前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檐,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坊上石雕共95幅,大小不一,相互交错,最大的2.6米见方,最小的面积仅0.09平方米。龙凤狮鱼,竹木花草,人仙鬼神,无不画面清晰,脉络分明;构图有虚有实,有明有暗,有详有略;形象惟妙惟肖,或一幅一典,或数幅连成一故事。华拱的“鱼樵唱和”与“耕读为本”交相辉映,侧柱上的“八仙过海”、“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八王巡天”、“魁星点斗”、“连升三级”、“永庆升平”,以及其他的“高山耕田”、“明山樵夫”、“双鹊对唱”、“灵芝古松”、“仙翁对弈”等,动静相配,声色相宜,精雕细刻,镂空镌深,堪称鬼斧神工。天后宫石坊的雕刻技巧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法,充分发挥了圆雕、镂雕、高浮雕等艺术表现形式。书法、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瑞兽等题材广泛,极大地增强了石雕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中华艺术瑰宝。

三、明山石雕的技法种类

(一)浮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雕刻技法,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只从前方位表现物像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在石料上,或根据石料层情况简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铲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铲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浅,那凸起的你像就也浅,这样的雕作就称为浅浮雕,反之则称为高浮雕。

(二)线刻

线刻石浮雕亦称“石刻画”,是介乎雕刻与绘画之间的品种,即可板为雕刻,拓片为画的造型艺术。由多种技法雕成有起伏体积的雕刻品,即使大量使用线雕手段,也不能视为线雕作品。

(三)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它是明山石雕中最基本的技法。由于圆雕是空间的立体形象,可以从四面八方去观看,这就要求从各个角度去推敲它的构图,要特别注意它形体结构的空间变化(当然,要有一个主要的观看画)。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只有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是圆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都能符合条例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动刀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

(四)镂空雕

镂空雕是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形式,也叫透雕。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的题材不断拓宽,石雕技法也不断丰富发展,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出现镂雕、链雕。在表现内容上,也由独立的个体发展到人物、动物和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群雕,这就使得圆雕从技法到作品内容都更加丰富和完善。同一件圆雕作品,往往是圆雕、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

四、明山单色石料和俏色石料雕刻的基本原则

明山石雕石料品系繁多,就大体分为单色石料和俏色石料。单色石料是指整个一块石料呈单一颜色而言。运用单色石料首先要按石料的色调气氛、气质以及由色调产生的情绪来选择适合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因为任何色调都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石料的色泽与光泽也是如此。所以一定要借助于石料天然的色调,使之和谐,统一起来,并起到烘托、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其次,在创作设计作品时,应注意将石料的旺色(起主导作用的鲜艳颜色)安排在作品的正面和突出部位,以显示石料的艳丽。

而俏色石料的情况则相对更为复杂一些。石料中所含色彩的形状与体积是自然形成的,即不定型,又无规律,在这些石料上进行创作设计难度较大。俏色石料的运用除按单色石料的应用要求外,还需要一定的步骤和独特的手法,俏色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作品的艺术性和经济价值。

俏色运用大致分为审料、剥料、设计构思三个步骤:

(一)审料:即在一块俏色石料上进行设计的,首先要对石料进行周密、谨慎地查看,搞清楚石料质地是细腻、坚硬还是松软;主要色调和几种俏色,色与色之间的界限是清还是混;石料的形體和石料的颜色,色块的形体及在预料上的部位是浮在表面上还是内含于深层。

(二)剥料:如俏色的形体部位明确,就可以进行构思设计,如果俏色部位形体未能搞清,则需要剥料。剥料的过程实际是审料的继续和深入,同时也是对多种俏色石料进行取舍、构思更加成熟的过程,所以设计人员对复杂的俏色石料,往往是亲自剥料,以免失误。

(三)构思:经过审料,剥料,弄清俏色石料的全貌后,即可进入构思设计阶段。即作者根据所了解的石料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与推敲,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上平时生活的体验和知识的积累,从而在脑子里出现所要创造形象的造型与画面,初步形成若干个腹稿。然后在这些腹稿中进行比较、选择,最后构思成一个题材内容与石料条件相符合的俏色精品。俏色运用的手法应注意“顺色”取材。依据少而精和恰到好处的原则,尽量将俏色安排在作品的主要位置。

在石料的创作用色上,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境界表现。这就是:一绝,二巧,三不花。“绝”是石雕俏色技艺中最高的境界,它在艺术上表现为绝无仅有,绝处逢生,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能出其不意引起观赏者拍案叫绝。“巧”是指对一件作品中除主色外的一、两种异色,或在琢制中突然出现的异色,匠心独运地处理应用,即所谓的“反瑕为瑜”。“不花”是指对含多色石料的运用、安排能合情入理,十分贴切,而不使人看了就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五、明山石雕的现状

经历清末、民国和文革时期的战乱,在此时期,明山石雕传承人都是靠为当地人们制作生活用品(例如:石磨、石碾)、桥梁、墓碑等传承明山石雕传统手工技艺。发展至今,明山石雕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如今的明山石雕,面临着一个四大困境。

(一)明山石资源日益减少。明山石经过千余年的大量开采,资源日益减少。明山石如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矿石。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明山石矿日渐减少,资源将近枯竭。

(二)传统手工艺逐渐消退。天后宫、文庙石雕均为手工石雕,堪称一绝。随着石雕事业的发展,商业利益的驱使,现代石雕机械生产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明山石雕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

(三)学院理论和当代美术知识匮乏。明山石雕从业者多是贫苦家庭出生,一般都是家传师承,不乏有自学成才者,但没有经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学院理论和当代美术知识都相当匮乏,这便阻碍了明山石雕向深层次发展的艺术需求。

(四)明山石雕传承人的老化、退化、谢世、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明山石雕学艺期沉淀期收入微薄,愿意继承手艺的人不多,新兴行业的诱惑使得年轻一代更不愿意从事传统明山石雕技艺传承。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不高,大专院校毕业生们更是不愿意从事明山石雕技艺传承,传统的明山石雕刻技艺濒临消亡。

正如张昌教授(泥人张传承人)说的,从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在时代不断变化发展、民族艺术受到冲击的今天,“保护”的前提是对民族艺术和本土艺术的认同感,而“保护”的前提是对民族艺术和本土艺术的认同感,而“保护”首先是要保护人。艺术有了人,才能出作品,才能产生影响,才能有艺术流派,才能得到弘扬和发展。作为艺术本身一定要有造血功能,要立足社会,努力融入社会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芷江明山石雕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就在当今。

综上所述,百余年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行业一直是历史发展的重灾区,是一个被历史抛弃的起步迟、市场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弱势行业,即使在现在也被社会视为无足轻重的边缘产业。有些省市政府在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产业规划、资金引导、企业融资等政策扶持方面着力很小,社会的关注也很薄弱。这也许与民间艺人们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孤僻、不善言辞的自卑心理及个性有关,从而造成了这种与社会隔绝的现实。但我们会逐步努力地去克服自身的惰性和不足,很好地与社会与政府沟通,以求社会的广泛支持,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