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深处的回声

遗迹往往是历史射向现代的一束光。通过这束光,能把我们带往遥远的过去,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声。坐落在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即是如此。在这里畅游,你会感觉到一种震憾,600多年前的金戈铁马声会阵阵入耳,风起云涌的人民造反画卷仿佛历历在目,波澜壮阔的社会结构重组好似在一幕幕展开,甚至那忠贞不渝的帝王爱情也会令你荡气回肠……

宏伟的帝王陵威严犹在

走近明孝陵,立即就会为它的气势所吸引。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了唐宋两代的陵墓。四周高大的围墙据说长达45公里,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多万株,当时陵内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那时曾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有2746字,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所立。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在四方城的西北,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是神道,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两蹲两立,绵延长达五六百米。之后,神道又折向北,有华表一对在前,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高大威武,神态肃穆。石刻线条粗犷,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便是棂星门遗址,仅存的6个石雕柱础雕刻精美。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

现在的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里面供奉着朱元璋的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明孝陵已历经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虽不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地下部分依旧,空间布局上也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其恢弘气势,不减当年的皇权威严。

从乞丐布衣走向皇权之巅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怀孕时,曾经做了个梦,说是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仙药,放在手中闪闪发光,于是就吃了下去,谁知梦醒后感觉满口余香。等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邻居看见后,以为失火,忙赶来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这个记载,无疑是后人为了证明朱元璋从小就不同凡响而有意演绎的神话。其实,小时候的朱元璋和生活在最下层的穷苦人没有什么两样。

朱元璋的祖籍在江苏句容县的朱家巷,其祖先世代耕田种地。祖父朱初一因不堪地主和朝廷的剥削,后来举家逃到了淮河岸边的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死后家里一贫如洗。父亲朱世珍只好东迁西移,五十岁时,才在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的东乡定居下来,朱元璋就诞生在这里。由于营养不良,朱元璋出生后就体弱多病,瘦得皮包骨头。迷信的父母认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他,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皇觉寺做和尚。到了10岁时才还俗回家,不久就给当地一个地主放牛。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又发生了更严重的蝗灾,接着便是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几十人。朱元璋家也未能幸免,不到半月,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在一个庙里剃度为僧,做了个小行童。谁知不久,寺里也粮食紧缺,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这一流浪就是三年,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时,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白莲教起义、彭莹玉、徐寿辉、郭子兴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等,都声势浩大,使朱元璋备受鼓舞,感觉机会来了。于是在25岁那年,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文武兼备,很快得到了起义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于是被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后来,又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为妻,正式开始发迹。在郭子兴的重用下,朱元璋屡立战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1353年,被任命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不久,郭子兴病逝,朱元璋又升为左副元帅。当时,赵义军内部山头林业,矛盾重重。富有远见的朱元璋不仅牢牢地掌握着自己的军队,而且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不断加强军备,扩充实力,多次大败元军。

公元1356年3月,朱元璋攻克集庆后,便以应天(今江苏南京)为根据地,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强大对手,占据了今天的湖南、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紧接着,朱元璋又进行了南征北伐,于公元1368年4月占领开封,平定河南,同时攻克潼关。8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见孤城难守,于是带着后妃太子慌忙弃城逃走,奔向漠北,统治中原长达99年的元朝宣告灭亡。

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于公元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经过16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圣慈贤德的马皇后

人们来到明孝陵,不仅仅会想到朱元璋,也同时会想到他的发妻马皇后。马皇后圣慈贤德,辅佐朱元璋做了许多善事。这些善事通过史书和口碑,一代代往下传。经过600多年的传诵,已更加地活灵活现,生动感人。

马皇后名叫马秀英,安徽凤阳宿县人,濠州红巾军将领郭子兴的养女。1352年,被许配给朱元璋。之后,马秀英一心一意帮助丈夫成就霸业。为此,朱元璋心存感激。尽管马秀英长着一双男人一样的大脚,也从不嫌弃。两人相敬如宾,十分恩爱。

别看马皇后脚大,可她聪明善良,温柔体贴,也很有才干。在战争年代,就替朱元璋出谋划策,要他不仅要善待部将,更要严明军纪,不抢掠百姓,以争取民心。尤其在朱元璋攻克南京后,为了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两个军阀,马秀英亲领一帮妇女缝衣服、做鞋袜,支援前线,为战士们提供军需。为帮助朱元璋鼓励军心,她还将自己的金银财宝、绸缎丝帛拿出来犒劳将士。打下江山后,又劝朱元璋善待臣民,以德服人,向善宽容,尤其不要随意杀戮。为此,许多功臣都逃过了劫难。

宋濂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太子朱标的老师。年轻的时候曾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也算一个有功之臣了,可有一天朱元璋竟然以谋反罪要处死他。朱标知道后赶紧到父亲面前为老师求情。朱元璋一听很不高兴,脸色一沉说:“等你将来当皇帝再赦免他吧!”朱标见求情不准,又觉得愧对自己的老师,竟去投水自杀,幸亏被一个老太监及时发现救起。晚饭的时候,朱元璋和马皇后同桌进餐。马皇后脸色抑郁,满脸愁容。朱元璋关心地问她怎么啦,马皇后轻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老百姓家请个老师,还要让儿子一辈子尊敬他,更何况我们帝王之家呀?而你却无缘无故地要杀宋濂!我们没有按照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我感到心里非常难过。因此,这饭也吃不下去。”马皇后说着说着,两只眼里滚下一串串伤心的泪珠儿。朱元璋见状也放下了筷子,沉思了半天,这才醒悟出确实对不住那些为自己效力的忠臣们,便于次日赦免了宋濂。

马皇后虽说人在深宫,但却也是整日为国家大事劳神费心。几年之后,马皇后病倒了,朱元璋和大臣们都心急如焚,四处访名医,求仙药,盼望皇后的玉体能早日康复。但马皇后深知丈夫的缺点,她知道,如果给自己看病的医生不能把自己的病治好,朱元璋一定会重重地惩罚他们。所以,他从来不让任何医生给自己看病,也不吃任何药,无论朱元璋怎样劝说,马皇后就是不听。公元1382年,这位贤惠善良的皇后离开了人间,死时才五十一岁。马皇后一死,大臣们都很伤心,朱元璋更是难过,哭得悲悲切切,他发誓以后再也不立皇后了。

大脚马秀英成了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唯一的皇后。

历史功过凭谁说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身后总是会留下无数是是非非和不解之迷,朱元璋也不例外。

天下太平后,朱元璋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朱元璋采取“以猛治国”的方针,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政治家,却同样受着种种历史的局限。其中最受非议的就是疑心重,杀心大,甚至暴虐成性,冤枉了许多好人。

最为突出的就是胡惟庸案。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不久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之后,胡案就成为朱元璋打击异己的武器,以致受牵连而被杀者达三万多人,最后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受牵连,77岁的李善长全家被杀。接着,朱元璋又于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多人。

对于朱元璋的滥杀,连皇太子朱标也看不过去,曾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第二天,他故意把长满刺的荆棘放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刻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然而朱标却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扔向太子,朱标只好赶紧逃走。

为加强控制,朱元璋还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弄得人心惶惶。1382年,朱元璋干脆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禄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

朱元璋专制统治的另一个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规定以八股文作为取士的标准,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依照古人的思想。这种考试制度,目的在于培植为专制君主服务的奴才,它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对于不肯合作的地主知识分子,朱元璋则想尽办法加以镇压 。文字狱从1384年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十三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以致文官们不得不请求设计出一种标准文牍的措辞,以免犯忌。

但不论怎么说,风风雨雨的明王朝,维系了200多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辉煌的朝代。朱元璋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已被定格在历史长河中。后人如何评说,那是仁者见仁的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面对一代帝王的陵寝之地,无数人驻足不前,感慨万千,正说明了他的魅力已穿越时空,影响深远。富有现代智慧的后来者,一定会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找到自己的需要,以观照当今,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