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伤痕艺术

版画不算流行的画种,现代人要么去学国画,要么学油画去了。也是,现代人对版画的印象是古老、呆板,缺乏想象力。

作为版画狂热爱好者的小k说,他着迷于版画,是源于自己对肌理和制作有质感的画面的强烈兴趣。他说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遇到版画之前,甚至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要经历不可控的结果,等待也可能获得毫无成果的事,居然成为了自己立志要做的专业。

他说起自己学习版画的过程,是用一种很老式的方法进入版画的。照镜子画完全相反的画临到版子上。完全与长久以来观看世界的方法相反。这个过程充满了挫败感,但也让他学会了一件事——失败。失败也是一种试验。

版画的过程就是个试错的过程,会出现很多的意外和不可控。意外的美丽,意外的崩坏。不预先追求完美的结果,才能收到最终长成的真正的样子。

说到这里,版画又可以称为一门讲究印痕美感的艺术。

单从版画的定义上——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刀与化学药品在特殊材质上作画,与一般意义上纸和笔的作画非常不一样。版画是一种间接性的绘画,它是通过艺术家依创作意图对媒介物进行规定性处理,经过印刷的间接过程,使媒介物转化成痕迹的形式呈现为画面。由于痕迹的出现来源于同一媒介物,这使版画原作的产生具有可重复性,使其成为具有复数性的繪画。

一般的画,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张,而版画,它可以是无数张,只要你愿意复印。

当然无论版画如何发展,如何定义,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不再是是印刷所追求的精确,高速的复数性制作,而是艺术创作共有的特性不能预见性,不稳定性,运动性等这些偶然因素。在当下的版画创作中,每一个版画因素都可以独立发展。一切皆有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因素,使版画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魅力,能够与国画,油画等并驾齐驱。

至于如何做出版画,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线或块,用锋利的刀刻在质硬的木上,自然产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则称作刀味与木味。木刻家善于运用和发挥木刻的特色,才能称得上是创作木刻版画。至于版画还必须经过印刷才算完成,而手印版画又有多种印刷技巧,成为版画家艺术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来木刻的印刷有油印与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后者用水性颜料;印水色比印油色难。

所以,现代人对版画停留在“古老”、“呆板”是最初印象,第一印象。当深入了解版画后,发现全然不是那样一回事——版画不笨,相反还很灵巧。你看,版画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木版、丝网版、铜版应有尽有,色彩上黑白、彩色随心所欲搭配,并可得到立体效果。另外,材料也决定版画具有时尚性。版画通过在“版”上雕刻或腐蚀,运用色彩或油墨,以机器或人工法印刷。但无论媒材是石、木或金属,在经过刻制之后大都体现出很强的力度,最后所形成的画面效果往往都具有表现主义倾向,而表现主义是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这个艺术手法,考验的是版画家的功力。怎样将蕴藏在心中的巨大能量用富有激情的艺术符号——版画语言来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要创造独具艺术特性的各种各样的符号——版画语言,一定要让它成为振动心魄的手段。努力做到把物象的普遍性赋予单纯化的形态和象征性的艺术处理,用单纯独特但有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表现在版画创作中。

当然,这也是艺术的通法。艺术说到底,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内心。

八九世纪时,英国诗人、版画家布莱克说自己的一幅版画——

“我刻下一张张脸上

显出斑斑怯弱,点点哀怨。”

后记:

中国的版画历史,有一千多年。但真正的版画艺术创作始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新兴木刻。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深受20世纪初以欧洲柯勒惠支、麦绥莱勒等一批世界著名版画家创作形式的影响。虽然他们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在作品中表达的不仅是个人主观的情感,而是基于民主和人道的思想,对终日劳作而生活贫困的劳动人民群众寄予的深深同情。他们的作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

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称复制版画;后来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这种版画称创作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