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翼人”形象的式微看中国古代雕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工作起步较早,但保护水平整体不高,没有形成有层次、有区别的保护体系。如山西省长治市法兴寺圆觉殿内的“十二圆觉造像”,是一组令人震撼的宋代彩塑,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可惜,由于圆觉殿长期漏雨而造成几尊彩塑泥失架露、形毁神废,颜色被冲刷的现象实在令人痛惜。目前,国家虽然对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初具规模,但与法、日等国家相比,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保护法规多以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颁布的“指示”“规定”“办法”“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现,缺乏正式的立法程序,保护仍过多依赖于“人治”而不是“法制”1,且现行法规文件可操作性较弱,缺乏一整套完备的监管机制和政策界限。在我国,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发生后也难以追究责任。因此,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是政府在遗产保护事业上亟需开展的工作。

为了提高雕塑遗产保护意识,除了国家完善立法制度和加大财政投入之外,还必须重视民间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可以通过教学、宣传、展示等手段,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如杜绝在雕塑文物上刻画“到此一游”的行为,杜绝骑在雕像身上合影、拍照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该保护好雕塑遗产所依附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石窟文物保护、环境问题就非常突出。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由于近几年游客数量的猛增,游客过度拥挤的现状造成窟内温度、湿度、粉尘、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对十分脆弱的壁画、彩塑带来潜在的威胁。2当务之急,应该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安排参观景点和路线,分散人流,有序地安排参观,避免拥挤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大泉河的洪水长期对河流堤岸进行着冲刷淘蚀,崖体悬空加剧。面对如此岌岌可危的情况,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高大泉河的防洪大堤,提高对突发性洪灾的防洪能力。

2.修复与复建

除了提高全民对雕塑遗产的保护意识之外,还应该积极培养、储备专业人才,改变国内雕塑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局面,加强对雕塑遗产的修复与复建工作。欣慰的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年间,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但经近千年的风霜洗礼后,早已百病缠身。对千手观音历史性的大修复,开国内文物保护之先河,不仅为中国南方地区的石刻造像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也对世界上其他石质文物的保护具有示范意义。

不容忽视的还有中国的寺观佛像雕塑,中国的寺观佛像雕塑在中国雕塑遗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寺观雕塑的修复和复建对延长文物保存寿命和再现历史风貌有不可小觑的意义和作用。如2014年6月底完工的北京大觉寺佛像复原工程:由于遭受“文革”的破坏,大觉寺内24尊造像已消失了近40年。2013年,大觉寺请来山西颐田雕塑有限公司承接雕塑复原工程,承接方根据大觉寺现存雕塑和佛教相关记录,完全按照明代的工艺和塑造手法塑成佛身。又如修葺整顿后的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霍去病墓石雕的修复是在保持它原来的面貌和地理环境不被改变的情形下进行的。许多雕塑遗产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毁坏严重,依照原有尺度、原有样式对其进行复建,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可以使它原本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信息得以体现,还历史于后人,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绵延不息。

3.建陈列馆或在原址建博物馆

值得注意是的,雕塑遗产的修复和复建并不与雕塑遗产的保护划等号。我们应该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有区别地对待。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精神价值,如果不加区分地对所有雕塑遗产盲目地加以修复、复建,反而破坏了文物的价值,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精神,针对不同的雕塑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在这一点上,山西省沁县所建的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值得称赞。南涅水石刻陈列馆收藏的是上世纪50年代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各类石刻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海内外罕见的艺术瑰宝。为妥善保存这批文物,国家拔专款于1984年开始筹建该馆并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终于使这批艺术珍品重放光彩,它充分彰显了南涅水村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精湛的民间艺术。

然而,有些雕塑遗产因自身条件或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迁移复建,一旦迁移复建,势必对雕塑遗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原地建博物馆将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之一。在原址建博物馆,可以在硬件上营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环境,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有效监控,使环境处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便是如此,这座建于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原址上的博物馆,将发掘现场依原样保护起来,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

总之,保护雕塑遗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其进一步地劣化。一般来说,不同的雕塑遗产应该遵循不同的保护方法。在保护雕塑遗产时,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二、中国雕塑遗产的传承方式探析

有传承才有发展。雕塑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单纯性保护会将中国雕塑遗产湮没在石窟、墓穴、寺院和博物馆中,因此传承中国雕塑遗产中蕴含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将使我们的民族更具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1.开展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雕塑艺术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制止破坏雕塑遗产的行为,还应当走向社会,开展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

宣传教育是中国雕塑艺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促进雕塑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喜的是,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百姓了解、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的愿望和热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文化遗产与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开展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还可以使文物部门逐步摆脱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直接的陈列展示向观众解读中国雕塑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启迪和教育作用。与此同时,电视、报刊、网络多种媒体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这无疑也是宣传和交流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要想使中国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就必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格局。

2.将传统雕塑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中国传统雕塑在艺术风格、题材内容、雕塑技法以及材质使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雕塑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有着迥异于其他传统文化的独立体系和独特价值。如果将中国传统雕塑中最值得传承的元素提炼出来,应用于现代设计,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华夏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民族精神发挥作用。

中国传统雕塑中值得传承的元素有很多,但最值得传承的莫过于传统雕塑所呈现的艺术美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国家旅游局于1985年确定选用“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踏飞燕》(图1)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一件古代青铜作品,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矫健俊美,别具一格,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中国国家旅游局以《马踏飞燕》为原型进行标志设计(图2),主要看重《马踏飞燕》的造型美和文化内涵。如此轻盈、洗练的奔马造型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被应用,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雕塑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视觉传达符号,就必须选择优秀的雕塑作品,提炼出美的元素,进行巧妙地设计构思。毋庸置疑,将中国传统雕塑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不单单是提升设计作品层次的催化剂,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结语

雕塑遗产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精髓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它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非凡的想象力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敦煌莫高窟,都会使人深深感叹中华文化的厚重悠长和博大精深。对它们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待中国雕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与对待其他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一样,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努力建立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就会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

(万吉欣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邵学海.关于羽人缘起、信仰及传播诸问题[J].

职大学报,2008(6):6

2 陈述彭,黄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

地理研究,2005(8):491

参考文献:

1 吴为山.雕琢者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2 张宇飞.佛影[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3 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

版社,1999.

4 王军.论汉代画像中羽人形象的艺术表现[J].大

众文艺,2012.6.

5 顾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羽人形象[J].艺术探索,

2008.8.

6 邵学海.关于羽人缘起、信仰及传播诸问题[J].

职大学报,2008.6.

7 刘满佳.全球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下)[J].今

日民族,2008.5.

8 陈述彭,黄翀.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

地理研究,2005.8.

9 刘爱河.文化遗产领域宣传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12.

10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

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