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门石窟海外回归佛雕造像

工作。他们拿着照片从下往上依次比对,下层佛龛排除后,又搭起脚手架继续向上找寻。当对至左北壁上层高树造像龛北魏释尊佛像时,佛首与佛身呈现完全吻合现象,这不禁让苦苦寻找的温玉成和陈哲敬等人喜出望外,为之振奋。

接着,龙门石窟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又对石窟被盗破坏残迹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他们发现火顶洞主尊的左服侍菩萨是观音菩萨,但头部残缺,而陈哲敬先生恰巧收藏有一观音菩萨头像,经过认真仔细核对,身首正好相互吻合。

2002年,陈哲敬先生携带他所收藏的16尊佛像回国,在北京饭店举办了“珍稀文物展”,其中就包括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和火顶洞左壁观世音菩萨头像。

国家文物局在掌握相关线索后,指示所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严格履行专家论证程序,并经龙门石窟研究院确认无误后,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分两批将龙门石窟流失的7件文物征集回国。其中第一批,先是2004年12月,将陈哲敬先生的5件藏品征集回国,分别是古阳洞高树龛北魏释尊佛首、北魏交脚弥勒菩萨头像、火顶洞左壁唐代观音菩萨头像、唐代波状高髻佛首、唐代飞天造像;随后经过努力,第二批又于2005年10月,将美国纽约某收藏家手中的2件唐代造像征集回国,即磨光肉髻佛首和天王头像。

至于这7件文物的价值,国家文物局社会流散处处长王莉当时说:“文物的价格和价值同等,这7件国宝价值连城,我国政府的确对收藏者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由于是和其他一大批文物同时征集回来的,所以无法对其进行具体量化。”

2005年10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北京举行文物调拨签字仪式。翌日,7件文物运抵洛阳龙门石窟。同月22日,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回归交接仪式暨庆祝活动,在洛阳龙门东山礼佛台隆重举行,上述文物正式移交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收藏和研究(图28)。终于,这批流失海外近百年、颠沛辗转于欧美的7尊龙门石窟佛教造像回归祖国,回归故里。

流失海外八十载,龙门佛雕今回归。此次文物回归,不仅对恢复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龙门石窟流失文物征集,乃至龙门石窟文物利用和保护方面,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征集流失海外的龙门石窟文物,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壮举,更是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史上的盛事。国宝回归,既显示了中国政府保护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立场和决心,也见证了昔日贫穷落后的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强大的历程,在我国文物征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事情,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在这7件文物中,有2件已分别被确认为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和火顶洞左壁观音菩萨头像。对于这2件佛首,当时有关专家曾进行短暂复位试验,其他5件等到确认具体位置后也可以将其复位。究竟回归国宝应该复原,还是保持现状,意见不一,但更多专家则建议不要复原,因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残缺雕像,在某种意义上也记载着一段历史,是龙门石窟被盗凿损毁的实物见证。因此,这7件文物如今就一直珍藏在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

十、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龙门石窟流失海外回归文物的典型代表,这批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通过这7件佛雕作品,人们可以一睹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的绝妙风采,可谓件件都是国宝,是北魏晚期至盛唐(公元493年-756年)中国石刻造像艺术极盛期的优秀典范,集中展示了在龙门形成并影响全国石窟造像的中原风格和大唐风范两种划时代的造型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艺术风范,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记:本文在写作和拍摄过程中,得到了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随森先生、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朱佩女士等领导、专家及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参考了展览相关资料,谨此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