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房山古塔

游览房山区,经常可看到或高或低,形制各异的古塔,如沧桑壮丽的良乡昊天塔、精美典雅的万佛堂花塔、别具一格的云居寺北塔等,它们点山映水把房山大地点缀得更加灵秀美丽,成就了“房山古塔冠京师”的美誉,房山区也因此被称为北京的“塔乡”。

作为北京现存古塔最多的区,房山有古塔108座,约占北京地区古塔的1/2,其中唐塔8座,占全国现存唐塔的37.5%,也是北京地区的所有唐塔所在。此外,房山还有辽塔14座、金塔2座、元塔2座、明塔22座、清塔56座,及建筑年代不详,清代重修的4座古塔。房山古塔不仅数量众多,还历史连续,涵盖了自唐代至明清,1300多年各个时代的古塔类型,且古塔形制齐全,是古塔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也是房山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房山区档案馆馆藏中有多数古塔的详细介绍,可以为研究古塔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房山古塔的兴起

房山古塔兴起于隋唐,发展、繁丽于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仍在不断重建、修葺或兴建,这与佛教在房山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房山地处北京西南,这里群山环抱,水源充沛,环境优美,有上方山、百花山、圣莲山、十渡等名山秀水,是佛教寺院选址的清幽佳所,因此自隋唐至辽金,房山即“形成了三个重要的佛教文化区,一个是以云居寺、上方山为代表的西南佛教文化区,另一处是以谷积山为代表的东北佛教文化区,第三处是以大历禅寺、瑞云寺、显光寺为代表的西北佛教文化区。”寺与塔密不可分,佛塔作为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佛教重要建筑,也随着佛教的繁荣与寺院的兴建而兴起。

另外,良乡一带曾是宋辽两国的分界线,相当长时期内是争战之地,又是进出京城的要道,在军事和交通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依岗就势建造了瞭望塔,如辽代修建的良乡昊天塔,曾在辽金时期用于军事瞭望。

二、房山古塔的特点

(一)分布集中

房山区的古塔广泛分布在张坊、大石窝、长沟、韩村河、周口店、燕山、良乡、窦店、青龙湖、佛子庄、河北、史家营等12个乡镇内,其中又以韩村河镇的上方山、大石窝镇的云居寺及附近一带的古塔最为集中。这两处共有古塔76座,占房山古塔总数的近2/3,仅上方山塔院就有历代僧塔50余座,在规模和数量上可称为北京第二大塔院。云居寺一带则集中保存着房山早期的古塔,8座唐塔中有7座在云居寺,14座辽塔中有6座在云居寺及附近。

(二)形制齐全

房山古塔历史连续,形制齐全,除了没有过街塔外,自唐至清各代古塔的典型式样都有保存,如早期的四面塔,辽金时期形成的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经幢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云居寺的唐塔是四面塔的典型,龄公和尚舍利塔是密檐式塔的代表,云居寺北塔是组合式塔中的翘楚。值得一提的是,万佛堂元代密檐式砖塔是北京现存唯一一座斜塔,被俗称为“北京斜塔”。

(三)功能齐备

房山古塔功能齐备,用途广泛,囊括了舍利塔、僧人墓葬塔、功德塔、纪事塔、标胜塔、瞭望塔等各种功能。舍利塔为供奉佛祖舍利而建,如云居寺北塔、天开塔、谷积山东庵舍利宝塔等。僧人墓葬塔即灵塔,是僧人火化后的葬塔,这类古塔占房山古塔的70%以上,如开山琬公塔、应公长老寿塔、龄公和尚塔、周吉祥塔及云居寺的万人塔等。功德塔即为修功德、祈福寿而建的塔,如云居寺的景云塔、太极元年塔等。纪事塔为记事存史而建,如云居寺石经山上的金仙公主塔、辽代的续秘藏石经塔,塔身皆有铭文,记载建塔缘由及相关事迹。标胜塔为点缀景观、标示位置而建,如南尚乐照塔、高庄玉皇塔、云居寺后山老虎塔等。瞭望塔为登高远眺而建,多作军事瞭望之用,如位于良乡城东的昊天塔。

三、房山古塔撮要

房山古塔108座,虽久经风霜,但风貌犹存,其中许多古塔都久负盛名,目前保存较好的有良乡昊天塔、万佛堂花塔、云居寺北塔、姚广孝墓塔、严行大德灵塔、龄公和尚塔、豆各庄塔、镇江塔等,本文仅简略介绍五座最有特点的古塔,以管窥其貌。

(一)年代最早的塔——云居寺景云塔

景云塔又称景云二年石塔,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塔,位于房山云居寺内,在云居寺北塔的西北角,是云居寺的七座唐塔之一,建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是当时施主为作功德而建。塔高约4米,用汉白玉石雕造,为典型的方形四面唐塔式样,正面朝北。首层塔身正面有方形塔心室,内雕有一佛二协侍,其中佛像呈坐姿,趺坐于莲花座上,二协侍分立两侧。佛像上尚残存绿彩,浮雕则形体丰腴、线条柔美,为典型唐造像。塔身之上有六层密檐,塔檐多不整,顶部塔刹已失。首层塔身的南面刻有《石浮图铭(并序)》,铭文历经1300多年风雨,尚有部分字迹可辩。

(二)“北望燕京、南眺涿野”的良乡昊天塔

良乡昊天塔,又名多宝佛塔,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座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位于良乡东北的燎石岗上,坐北朝南,辽代修建。塔身通高44.56米,呈八角形,塔内各层有回廊,廊内有瞭望孔,可供人登高瞭望,曾是著名的良乡八景之一——“燎岗古塔”。《良乡县志》记载,登上昊天塔可“北望都城,南眺涿鹿,举在目前。”《良乡县志》收录陈璠的《燎岗古塔》就描绘了当年昊天塔的美景:“偶因访古上高岗,远映斜阳塔影长。隐约重楼云外出,玲珑七宝雾中藏。”昊天塔外观完全仿木结构形制,以灰砖砌筑而成,挺拔壮丽,古朴苍劲;细节处则有塔身束腰部分的花卉、辽代风格的佛龛里的佛像、昂首的狮兽等浮雕,造型各异,手法细腻,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

(三)如花束般典雅精美的万佛堂花塔

花塔在中国古塔中以造型独特美观著称,我国现存不过十几座。万佛堂花塔是今北京地区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建于辽代,为八角形的砖塔,单层亭阁式,通高约30米,由塔基、须弥式座、楼阁式塔身、佛龛式塔身和塔刹部分组成。万佛堂花塔的特别之处在于,由若干个佛龛组成的塔身上部装饰有各种繁复的花饰,看去如同巨大的花束,且几乎占全塔高度的二分之一,花塔供奉的佛像更为特殊,塔身上部用层层莲花瓣组成一朵大莲花,在每个花瓣上雕有一座佛龛,佛龛下可见头部朝外的狮和象的半身雕像,上面所托佛龛里是他们各自的主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万佛堂花塔塔身上曾有“咸雍六年”、“寿昌七年”等题记,为研究中国花塔出现年代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别具一格的云居寺北塔

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为楼阁式与覆钵式的结合,造型独特美观,矗立于云居寺北塔院内的四座唐代小石塔正中间,坐北朝南,通高约30米,建于辽代。因塔身上曾涂有一层红色颜料,又俗称“红塔”。云居寺北塔的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塔的下部为两层楼阁式砖塔,其上却是喇嘛塔式的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覆钵部位像一面鼓,“十三天”又像一口倒扣的巨钟,而楼阁式结构部分,则不像一般辽塔做了很多的仰莲与覆莲,且四个正面设有拱门,四个侧面设有直棂假窗,窗的上枋与下枋均连通,构成唐宋木构常用的式样。云居寺北塔的塔座周围包砌着一圈浮雕砖,上面刻有佛塔图案和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来,我作如是说。”成为北塔建于辽代的依据。

(五)清秀峻拔的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是明代初期的著名僧人,曾辅佐燕王朱棣夺得皇权,又曾监修《太祖实录》,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是明王朝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病逝后以僧人礼制安葬在房山,明成祖朱棣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姚广孝墓塔,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与常乐寺比邻,建于明永乐年间,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约33米。塔身结构匀称、清秀挺拔,充分体现明代塔的建筑风格。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塔基束腰部分雕寿字纹和菊花、莲花、西番莲花等花卉图案,塔的四正面雕假门,四侧面雕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前约500米处,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与姚广孝塔遥相呼应。

房山古塔穿过历史的长河,依然挺拔地屹立在房山大地上,其外观端庄秀丽而格调各异,其砖雕石刻精细而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国自唐以来古代造塔艺术的成就,是集古建、雕刻、绘画、宗教艺术于一身的宝库,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珍贵宝藏,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的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杨亦武著《房山历史文物研究》

2.引自范文彥主编《房山历代寺观》

3.杨亦武著《房山历史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