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

【内容提要】 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理应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形势下要认真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经验,坚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关键词】 高校 后勤 改革

【作者简介】 周朝晖,湖北大学后勤集团商贸中心经理助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4-0012-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工作的主旋律,是最重要的大局,也是目前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理应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正视现状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起点

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着高校的大扩招、大发展,后勤工作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服务保障,在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方面,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后勤既是高校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近些年来,后勤改革的呼声不断。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此为标志,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各地改革的模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将总务处摘牌更名为后勤集团;有的将所有后勤服务性质的单位如总务处、基建处、劳动服务公司、医院等整合成立后勤集团;有的“模拟甲乙方”,将总务处等一分为二,设立后勤保障处和后勤集团,后勤保障处作为代表学校的甲方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后勤集团作为乙方履行后勤服务和经营的职能;有的则是几个模式前后调整。后勤集团根据学校大小,规模则有大有小,一般后勤集团并没有注册为法人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旨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后勤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条件,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新形势下要认真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坚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准确定位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关键

“两服务三满意”即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让学校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让后勤员工满意,是高校对后勤工作的基本要求。“两主两辅”即服务为主、经营为辅;公益性为主、营利性为辅。这十个字应是后勤改革的基本定位。

但过去一段时间及至现在,一些人对高校后勤地位和后勤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有的将其视为包袱,想推出去了事;有的将其完全“社会化”,后勤职工不应享受“国民待遇”;有的将其完全“企业化”,学校不再投入,后勤与社会企业同台竞争,自负盈亏,等等。

事实上,高校后勤社会化应该是个改革的方向和远期目标,高校后勤改革十几年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后勤实力还不强大、市场还不健全、高等教育改革尚未成熟、高校后勤正式职工人数较多且竞争力不强,同时高校本身并非赢利单位,许多后勤项目是服务性、公益性的,难以让高校后勤如社会上的企业一样,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为工作目标。

所以,高校办社会不再可能,但高校完全社会化也不现实。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后勤仍是高校事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要承担高校的政治责任、公益性服务功能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职责。我们既要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也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正确认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三、人才建设是高校后勤改革的保证

人是决定性因素。任何时候,高校都要依靠三支队伍支撑: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后勤队伍。

高校后勤地位的重要性、后勤系统的复杂性、后勤工作的专业性和后勤改革的艰巨性,决定了高校后勤要有自己的后勤管理行家以及基本的后勤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队伍。有人说我们仍要像对待师资建设那样,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这话不为过。

目前高校后勤人才参差不齐,教工家属和子女、合同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高层次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有特殊专长的人才匮乏。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人才建设是保证,须下大力气解决人才队伍问题,不断提高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一是要通过引进和培养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熟悉高校规律、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强、善于服务和经营的高层次管理人才队伍。二是要培养一支好的工作队伍。要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等方式,让现有人才不愿走,让年轻人才愿意来,较好解决队伍断层、青黄不接、层次不高等问题。三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制度,各尽其能,各显所长。四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条款量化,考察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数量。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后勤服务质量。

四、体制机制创新是高校后勤改革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说,以提供优质保障服务为目标,切实深化后勤服务体制和机制改革是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改革路径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建立与后勤社会化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高校后勤自身发展,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障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前,高校后勤体制仍在探索中,模式也多种多样。上文提到的“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较为通行,但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二者分而不离、主体地位不平等、关系不顺畅、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等等。

有的高校已开始探索 “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其具体特征是:后勤工作一体化,不区分甲方、乙方,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实体合二为一。从表面上看,这种管理体制好像是一分为二后再合二为一,似乎是简单的复原。而实际上,它是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整合。它的最大特点是机制创新。“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绝不是要回到过去的总务处模式,而是要实行统一管理的企业化运行机制。没有作为“甲”方的学校,高校后勤仍然以经济实体的形式存在,对后勤公司(处)的人、财、物的监督和管理也仍然存在,只是将监管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学校人、财、物的职能管理部门,只要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运行良好,同样是好的管理模式。最大优点是:学校指挥简捷高效(减少了专门的后勤管理部门这个中间环节),后勤运行效率提高(消除了甲乙方的矛盾,提高了管理效率),后勤管理成本降低(整合了人、财、物资源,提高了规模效益)。实践证明,这一体制具有较高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具有推广价值。

体制机制创新永无止境,要大胆尝试,以达到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的即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