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电影的“天赋”导演—何玉门

工作,而他却经两位老解放区来的文艺干部的介绍,自愿到齐齐哈尔市“民众教育馆”从事宣传工作。从绘制画像,到书写标语,布置会场,无所不干。不久便调入市文艺工作团,从事专职美术工作。1949年8月,全团调至沈阳,扩编为东北青年文工团,他担任了美术队长。同年9月,随团调至长春市,编入东北电影制片厂,被分配在初创阶段的美术片组。1950年3月,美术片组迁至上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从事美术片的创作,先后从事动画、原画、美术设计和动画导演等工作。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他继续从事动画片的导演工作,并兼厂艺委会副主任、影协上海分会理事等职。

为了尽快创作生产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美术片,振兴新中国的美术电影事业,何玉门虚心求教于老前辈,边学边干,边做边学,抓紧一切机会熟悉美术电影业务,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动画专业的技巧。起先,他从事“动画”(即在动画设计的关键动作之间画中间动作),数月后便升为“动画设计”,两年后担任美术设计,很快被提升为动画导演。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仅仅掌握了动画的基本技巧,是很不够的,尤其对于承担整部影片的艺术责任的导演来说,不仅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懂得电影的一般规律,更要懂得美术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要求。在50年代初期,能够看到的动画片主要是苏联的。何玉门除了认真观摩、研究了《灰脖鸭》、《怪箱子》、《蚂蚁和大象》、《金羚羊》等动画片,他还逐格分析了这些动画片的画面,选择有关内容一张张绘制下来,认真比较、分析、琢磨,从中探求造型、动作、节奏、构图、场景安排、特技处理、镜头组接等方面的技巧,获取了有益的间接经验用于自己以后的实践。

1954年,何玉门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动画片《夸口的青蛙》,至1958年4年的时间里,先后又导演了《我知道》、《木头姑娘》、《小朋友们》、《小鲤鱼跳龙门》等五部动画片。从这几部动画片中,何玉门不仅熟悉了动画拍摄的艺术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了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小鲤鱼跳龙门》这部影片是根据金近的同名童话改编拍摄的。影片形式新颖,基调明朗活泼,细节处理十分有趣,其中小黑鲤鱼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可爱,使人想象到一个活泼好动、无所畏惧、勇于探索新奇世界的孩子。老鲤鱼奶奶戴着老花眼镜,多么像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另外,张开着“大剪刀”的螃蟹,奇异的水草怪石,构成了一幅幅新奇美妙的图画,给人一种明快、昂扬的情绪感染。虽然影片于1959年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动画片银质奖”,但何玉门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在动画片的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摆脱外来的影响,探索美术电影的民族化问题。他一方面向中国的美术传统学习,另一方面在美术片的创作中探求中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壁画里的故事》是他与王树忱合作的动画片,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宣传“人定胜天”的思想,尽管在内容受到了当时“浮夸风”的影响,但在如何运用美术片的独特手法,用民族形式表现现实题材的问题上取得了可贵的经验。阳翰笙曾这样评价:“象《壁画里的故事》更把文学上的特写这种形式与美术上的漫画很好的结合起来了,也获得极大的成功,这两者不仅开拓了美术片的题材范围,也创造了新的形势。有这些新的形势,它就为美术片扩大了从文学各种形式中吸取题材的可能性”。

在民族化的探索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动画片是《集体有余》。这部影片采用喜剧样式,描写一个财迷心窍的老汉,想自己钓大鱼,差点被大鱼吃掉,后来依靠大伙的力量才把大鱼抓住的故事。通过这个虚构的“打鱼”,歌颂了社会主义集体的力量。这部影片从内容到形式完全吸收了山东木版年画的特点,片名都是从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年画角度出发的。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他们先后到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年画产地收集材料,使得影片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和谐。然而,1964年由于极左思潮泛滥,影片拍摄完毕尚未公开发行放映,便被打成宣扬“中间人物论”的典型而遭禁锢,以后又遭到批判、销毁的厄运。作为该片的导演,为之痛心疾首,并为影片无法与观众见面而遗憾万分。

其次,何玉门还注重在影片的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作大胆的探索。《小溪流之歌》是根据著名作家严文井的一篇散文诗拍摄的动画短片。描写一条小溪流不分昼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荡漾着她歌唱的回声:小溪流流呀流呀,流到微波荡漾的河里,流进汹涌澎湃的大江,又流入浩瀚广漠的海洋,奔向无限美好的前途,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她前进的脚步。

散文诗虽美,但如何通过动画形象,来塑造小溪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这深邃的诗情画意,何玉门曾专程到北京与严文井谈了一个下午。在摄制组全体同志努力下,影片终于成功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风格,又表现出了强烈的动画效果。影片清新、优美、抒情。是一首快乐的颂诗、一曲生命的赞歌。

何玉门创作态度严肃,所导演的影片具有趣味性强等明显特征。他认为这是美术片能否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是美术片的生命力。在创作中他始终注重探求动画趣味,即便是在十年浩劫时期的高压政策下,创作人员不敢提及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规律,不敢追求趣味性的情况下,他拍摄的写实题材的美术电影《渡口》,仍坚持美术电影的“特性”,努力“挖掘”能够发挥动画特长的表现形式,使画面生动有趣,新鲜活泼,获得了较理想的银幕效果。

《好猫咪咪》是一部风格清新、幽默有趣,色彩鲜艳,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教育意义的影片。为了追求艺术形式上民族民间的绘画特点,他和摄制组的成员,专程到木版年画的故乡山东潍坊搜集资料,作为参考,使影片在造型、色彩上都富有民间特色。为追求内容上的趣味性、幽默感,他在原作基础上作了加工丰富,不仅仅表现猫捕鼠时打斗的动物习性,而且还赋予小猫在与狡猾的老鼠作斗争时的勇敢和智慧的个性,使戏有层次,有高潮。这部影片具有新颖的艺术效果,荣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的动画片受到观众的好评。

1981年,何玉门采用新疆的传统绘画风格拍摄了动画片《善良的夏吾冬》。在这部影片中,他对美术片的“新”、“奇”、“趣”的特点又作了新的探索,使影片在大胆的想象与细节的真实,怪诞的内容与情节合乎情理的发展,以及人物与动物之间,性格和趣味的统一等方面作了探索,这种有目的的追求,取得了预期的艺术效果,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84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美术片创作室,开始拍摄专供电视播映的动画片。在导演何玉门的带领下,拍摄了该中心的第一部作品《断尾巴的老鼠》。该片的拍摄过程同时也是动画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自北京科影厂、辽宁科影厂、天津电视台的一批青年人,如段佳、华方方、孙哲、宋萍等,后来他们基本都成为我国电视动画制作的中间力量。

没有探索和追求,就没有创新,就无法攀登艺术的高峰。在他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执导了近20余部美术电影作品,多部电影在国内外获奖,并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动画人。何玉门,这位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美术电影大师,与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每一代动画人为之奋斗的榜样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