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博物馆:留住乡土文明的根

zoޛ)j馟駝v駝۞4yoiMviMwu工作做到了岳父家。最终,一架百年龙骨水车成了博物馆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绵延乡土风味

收藏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目前已有2000多件物品,分成石器类、陶瓷类、木器类、竹编类等。其中,明代石雕6件、清代中晚期石雕12件、汉代陶俑1件、明代酒缸1件、清代酒缸1件。

在乡村博物馆,收藏的农具类物品100余件,而轮式水车、石碾子等物品在当今极为稀缺,几乎“灭绝”。篾匠、剃头匠、弹花匠等现已不多见的匠人工具也重回人们视野。还有图书画报、小人书等,让参观者了解到前辈的智慧和乡间的历史。“让60、70、80后找到情感共鸣,让90后、00后感到好奇新鲜。”蒋元兴介绍。

从2013年开馆至今,玉河镇乡村博物馆每周三定向对学生开放,每周五对外开放,已有上万人次参观。同时,博物馆还开展乡村博古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让历史与现代对话;每周三请玉河本地的篾编艺人、木匠师傅、川剧艺人、舞狮人等传授民间绝活,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2015年暑假,由游仙区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绵阳大剧院隆重开幕,玉河镇乡村博物馆的展品带着浓厚的“乡土风味”与观众见面,一架风车、一口水缸、一箕一锄……唤醒了人们对田园乡村的尘封记忆。

“祖辈使用的东西看似简陋,但却承载着乡土文明,我们祖先就是靠它们进行生产、生活的。李术义说,虽然这些东西已经被淘汰或者不常用了,但保留下来,就是留下了根。

家乡建了乡村博物馆,让身在异乡的玉河人激动不已。雨台山村村民杨远礼20年前外出打工,如今已是江苏江阴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说:“在我眼里,乡村博物馆里的件件物品都是游子的根!”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既让散落在民间的文物找到安身之所,避免流失和消亡,也让当地的孩子们甚至更多的学生更好地触碰到乡村文化。”正如游仙区文联主席李健所言,博物馆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更是民族传承的文化符号,通过让更多的人实地参观,使其记住乡愁,唤醒乡土记忆,传承乡土文化,守望乡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