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观音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在佛国众神中,观世音菩萨是最通人性、最乐善好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

从五十三坡,像善财童子拜观音一样,怀着虔诚的心情,默数着台阶拾级而上,就踏上了延伸了一千三百多年,有着很多神奇故事和古老传说的西津渡街。沿着两三米高的围墙圈住的街道,走过一道“同登觉路”的券门,视野豁然开朗,一座始建于元代的过街石塔,巍峨地矗立在街道中央。

石塔的旁边,就是观音洞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依山而筑的楼房。饱经沧桑的清水灰砖墙直立三层,面向街道。中间的门券上方,书写着古朴遒劲的三个字:观音洞。我常常面对着这个门券,认真地想,观音怎么会来到西津渡?没有庄严的大殿,没有南海观音山,千百年来,观音菩萨几乎孑然一身,像苦行僧一样守护着渡口,守护着渡口的众生;而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世世代代的街区居民,对观音的顶礼膜拜,也是千百年如一日,虔诚有加。

我在历史的长廊里漫步,在佛国的经卷中寻觅,在街区的巷陌里徘徊,在民间的传说中探求。在西津渡,只有观音没有庙。换言之,西津渡的观音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庙宇,它是佛教的,更是民间的一种崇拜,是百姓自己选择来保护自己的神祗。西津渡的观音,是与西津渡的历史相生相伴的文化,是与西津渡特定的渡口功能连接在一起的文化,是渡头人独特的精神寄托。

西津渡,地处镇江城西,南屏云台山,北濒长江,风景优美如画。据历代史书如《至顺镇江志》、《方舆胜览》等记载,西津渡古代江面宽阔、风高浪急,还经常有江匪水盗出没抢掠。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古人渡江有多么艰难,但是也不难想象湍急的江流、肆虐的匪盗对于一叶扁舟可能的伤害有多大。唐朝的刺史李德裕就派兵在江岸巡察,宋朝镇江知府蔡洸为过渡安全,专门设置了5艘大船,以《易经》的卜辞“利、涉、大、川、吉”作为旗号,开始了义渡救生事业。在古代,过渡大概是最为艰难恐惧又不得不去做的一件事情。人类在遇到困难、深感无望时,最简单最直接的诉求就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帮助。而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民众来说,能够庇佑平安、福荫子孙的神很多,什么样的神能够担当渡口救苦救难的大任?最简单最直接的选择就是观世音。为什么选择观世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在佛国众神中,观世音菩萨是最通人性、最乐善好施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世音菩萨之引进是应运而生,是渡头人自己的选择,自己选择出保护自己的神。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在西津渡巡防的士兵,是浙江定海人。他回家探亲时听家人讲述了许多南海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救苦救难的故事,想到西津渡虽然津横蒜石、环若列屏,银涛滚滚、状如莲花,但是,长江天堑险阻,每遇狂风暴雨,渡江人常常船翻人溺。如果有观音菩萨保佑,那么渡江人就可以旅途平安了。于是,他延请雕工,专门仿照普陀山的观音形象,为西津渡请制了一尊观音宝像,供奉在观音洞中。传说西津渡的百姓从此常常看到一位白衣观音升腾飞舞,应化说法,救苦救难。蒜山因此也称为北普陀,蒜山北麓山岩称为普陀岩。

据史书记载,至宋代延祐年间,西津渡才有人在普陀岩建寺供奉观音。历代以来,观音洞屡圮屡建,现今我们看到的观音洞,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修复或改建的。

没有听说西津渡的观音洞出过像金山的法海、佛印那样的得道高僧,甚至也很少听说观音洞有过像样的和尚晨钟暮鼓般念诵佛经,这是法宗不全的一个证据。它说明西津渡的观音洞不是一般佛教意义上的庙宇,西津渡的观音菩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由佛教传播而来的菩萨,而是百姓心中的神,是中国化的神,是中国民间的神。这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中国民间对神的崇拜,是很讲究实际的拿来主义。无论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哪一路神仙,只要这位神仙的教旨符合民间的某种希冀或追求,我们中国人都可以崇拜它。人类的苦难,对于宗教崇拜的诞生,在信念上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在中国民间,观音菩萨受到百姓最广泛的欢迎和崇拜,“粉丝”极多,大抵是有求必应:如送子观音、杨柳观音、鱼篮观音等等。而在西津渡,交通的险阻,商贾行旅对于路途平安的祈求,就演化为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崇拜。所以,西津渡崇拜的观音,实际上是“平安观音”。

观音洞前的过街石塔是一座喇嘛塔,源于藏传佛教。元代的皇帝,尊崇藏传佛教,都延请活佛做自己的上师。元至大年间,由官方指令修建了这座石塔(史载公元1311年建成)。据说元代修建过四座类似这样的过街石塔,其余均已毁坏,西津渡的过街石塔是国内唯一的、年代最早且保存最好的过街石塔,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寓含平安之意的宝瓶状塔身矗立在正方形的塔台上,四根块石垒砌的石柱上部鼎扛着塔台,根基自然地顺着街道形成过街门洞。据说古代过渡的商旅,如果来去匆匆,来不及烧香拜观音,只要从塔下经过时默默祈祷,菩萨便会在过江时保佑你的平安。本世纪初石塔大修时,塔心藏室里珍藏有两只罕见的曼荼罗,一为观音菩萨曼荼罗,一为黄财神曼荼罗,由此可见修塔的本意,可知平安和发财是一般商贾行旅的基本追求。

从外部看观音洞,是一栋三层小楼。进去以后,发现其实是依山坡而建的半楼:靠山坡的一侧就是山体石壁,楼的柱、梁直接搭建在岩壁上。古代人的建筑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洞中是西津渡观音文化展示馆。一组观音雕像,有石雕、木雕、泥塑、岩(石)刻、木刻、壁画、铜版画、瓷画、漆画和电子成像,共计有219尊,据说是根据观音的诞辰农历二月十九而设计的。创作者的意图是用不同的塑像来叙说中国民间的观音崇拜。主洞中,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观音像供奉在莲花宝座上,向游人倾诉着西津渡观音崇拜的悠久历史。岩壁上的雕刻,记载了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功德。而门厅一部电子版的书,在您的掌风轻轻拂动中,一页一页告诉您观音菩萨的由来。传说观音菩萨是西方妙庄国王的女儿妙善公主,出生时就有祥云围绕、异象神奇。宽2米、长达20多米的壁画简略地描述了妙善公主出身、出家、成道中饱经磨难又充满灵异的神话传说。但是在印度佛教中,又说观音菩萨是弥勒佛的一个王子修道而来,为此,三圣殿供奉的弥勒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给出了观世音菩萨来历的第二种神话传说。

西津渡的宗教文化,从源流上看,主要是渡头人对于渡口交通安全的祈求。观音菩萨实际上是作为水上保护神的形象出现在西津渡的。观音崇拜融合、统领了各路水上神仙,保佑渡头人共渡慈航。观音洞二楼展厅播放的用现代幻影成像技术制作的电视短剧,生动形象地重演了观音菩萨西津渡救苦救难的传说。西津渡的观音崇拜,不是以系统的,或者说是完整的宗教形态显示给众生,而是以观音的个体来显示的。观音离开佛教的众神,守护着西津渡。设想你自己坐在一叶扁舟般的渡船上,隨时会被狂风恶浪颠覆,也可能被江匪抢劫一空,你的心中如果有观音,一定会增添战胜风浪的勇气和信心。

沿着三圣殿前山坡上的栈道,逶迤前行,可以游览观音洞西侧的铁柱宫、街道上的天都行宫遗址。据说陆游曾经祭祀过的玉山大码头的龙王庙,广东商人尊崇的天妃宫,如今连遗址也找不到了,只见闻于史书与口碑。这一系列的神仙都是水上保护神。而观音的地位非常显赫,只有观音洞的香火延续至今,旺盛不衰。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善男信女都要到西津渡礼佛拜香,特别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观音的神诞日,香客更是涌动如潮。可以这样说,西津渡的宗教文化,是多元的。但是从本质上看,这种多元崇拜几乎围绕着一个主题:护佑商贾平安、社区和谐。

其实,中国的观音菩萨本身就是佛道一体的菩萨,与道教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观音在道教中的法号称为“慈航真人”。“真人”,就是道教神祗的典型封号。在铁柱宫中,慈航真人是其供奉的最重要神祗之一。与紧邻的观音洞一样,铁柱宫供奉的诸神,也是由老百姓自己选择的。铁柱宫主宫位于江西南昌西山,原址佚存。西津渡的铁柱宫是明代江西洪都(今南昌)旅居镇江西津渡的移民“客润诸君子”“服贾(商人)者、仕宦、游寓往来者”捐资建造的,后屡毁屡建。现在的建筑,是2005年重修的。在铁柱宫西侧原来还建有江西会馆。江浙一带明清时期的会馆,主要是同乡行帮会馆和移民会馆。西津渡的江西会馆,兼具上述两种功能。大约江西移民多了,原在家乡的宗教崇拜习惯就带到了客居地西津渡。因此,铁柱宫供奉的神,首尊是许逊真君。许逊,道教净明道的创始人之一。传说许逊曾铸铁为柱,用来镇锁蛟龙,以治理水患,保佑平安。在铁柱宫前,将许逊真君治理水患的法器——锁龙铁柱置于鹅卵石铺砌的水纹八卦图上。它的作用,与观音菩萨的净瓶杨柳枝是差不多的。古代江西籍客商大多通过水路出外经商,他们一般会在客居地建造万寿宫来供奉许逊真君以保佑自己。西津渡的鐵柱宫不像其它江西会馆叫万寿宫,而且专设锁龙铁柱,应该是江西客商在镇江更加注重水上平安的缘故。

自铁柱宫西行,与金陵渡小山楼之间有一条回廊,称为观音宝像碑廊。传说观世音菩萨传道说法或是济世渡人时,一般不以真身示人,而以变身法相传道济世。因此有观音32法相之说。前几年,上海交大的镇江籍艺术家戴敦邦先生为西津渡的观音洞专门作了32幅观音宝像,修建回廊时由石雕艺匠金先生将宝像制成石刻,又配以宝蓝作底色,金丝勾描,观音法相跃然石上,既有庄严气度,又飘逸如仙,有极好的审美价值。

从小山楼下台阶,经过“飞阁流丹”券门,就到了小码头街。据学者研究考证,在20世纪初,大约300米长的小码头街两侧,就有百多户商家。热闹的市面背后,慰藉商家心灵的依然是宗教崇拜。不过,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神仙。各行各业崇拜的神灵带有明确的行业性质,学者们称之为业缘崇拜。一般会馆尊奉的神祗,通常为其行业共同的神祗。但西津渡的业缘崇拜,由于码头的缘故,大都以水上神灵或保护水上安全的神灵为主,自己的行业的神,会在稍后的位置。这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水上平安对于码头来说更加重要一些。如江西会馆供奉许逊真君,外加了铁柱锁龙,强化了许逊的水上神祗的地位;福建、广东商人因其海上航行危险极大,船翻货覆就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因此供奉的是司职海上安全的天妃(妈祖),救生会是救生船和打捞业的会馆,供奉晏公。手工各业,虽然敬奉祖师,如木匠敬鲁班,瓦匠敬张班,铁匠敬李老君,篾匠敬泰山,理发师敬罗祖,织绸机坊供奉的是张王和云锦娘娘,但凡涉及水上交通运输,无论商家还是船家,还是以水神崇拜为主,包括供奉龙王、昭公(潮神)、杨泗将军(江神)等完全属于地域性的水上神灵。业缘会馆的崇拜,宗师神来自行业传统,其他供奉的神大体上来源于祖居地的社会背景,再根据客居地的需要来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都天会。都天行宫遗址位于小码头街中间向西的位置,背靠云台山,三间门面朝街,两侧厢房连接靠山的两层小楼。眼前这一片破败凋敝的景象,与当年都天会的辉煌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号。都天大帝是哪路神仙?有研究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都天会源于镇江,只不过各地表现形式不同。都天大帝,在道教上正式的称呼叫“旻天大帝”。旻天大帝,世居镇江,为一介书生。因为发生瘟疫,书生舍身捐躯救万民,最终成为药王和大帝。对都天大帝的崇拜,与西津渡的观音崇拜在宗教意义上是相通的,也是为了水上平安,不过附加了华丽的仪式:市民商贾抬着都天大帝和业缘诸神的塑像游行在大街小巷,江面上龙舟竞发,岸边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节日般的气氛让人对神的崇拜演化为人对自身的生命、幸福的歌颂和期盼。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西津渡街区修复和北部滨水区的形成,我们能再现都天会的壮观景象,让这样一种民俗文化风情得以存续、延伸,让百姓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得到宣示吗?

从五十三坡到小码头街,短短500米的街道,一路拜偈了219尊观音菩萨和各路神仙,从中感悟到的,是千百年来渡头人共同酿就的宗教文化,是平安福祉,是亲商的、佑民的。而西津渡人——渡口的居民和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对诸神的崇拜,实际上是观音菩萨普渡众生信念的一种延伸与包容。与其说它是宗教的,不如说是借助宗教的形式,以观世音及其众神之口,深化津渡文化平安和谐的主题,表达苍生对命运之神的敬畏、对共渡慈航美好理想的渴望!

善哉,观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