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里陧慢“剔”

工作室时,正是这座古都一年中最美的秋季,阳光灿烂,天空蔚蓝,温度让人感到舒爽。

“二十五六摄氏度是雕漆、髹漆最适宜的温度。”在文乾刚工作室,我们见到了他和他的团队。工作室面积不大,虽然是阳光充足的正午,但三三两两的制作者仍打着台灯,在各自的工作台上仔细地忙碌着。

他们中有四五十岁的老工匠,也有20出头的小年轻——这或许能够被看成是一种传承。作为一门至少有1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雕漆曾经高度发达,雕漆器也是皇室贵族珍视的顶级艺术品,但到了近现代,这门手艺却因繁复的工艺和漫长的耗时一度式微。71岁的文乾刚和他的弟子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门古老的技艺用现代功能和审美重新组合,将雕漆工艺发扬光大。

耐得住寂寞才能出精品

“简单来说,雕漆就是把大漆涂到一定厚度,然后用雕刻的手法来做装饰。”文乾刚用一种非常明了的语言来阐释这门技艺。他介绍,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雕漆技艺就很成熟了。“唐朝的雕漆和现在相比核心技艺都差不多,只是现在采用了电锯、电脑等一些现代工具,但在手法和技艺上,唐朝时期就已经固定了。”

漆艺的装饰艺术按明代《髹饰录》的记载有14大类,雕漆是其中一类。用雕刻的办法在漆器上做装饰在其他类技法中也有,但那些大都是平面的,不像雕漆是浮雕。从一开始,雕漆器就不是那种能普及开来的东西,不管是从原料所使用的价格昂贵的朱砂、大漆还是繁复到需要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制作过程,以及大量的人工堆砌,都决定了它的不易制作和稀有性。

“俗话说‘大器晚成’,其实雕漆对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也是考验,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出精品。雕漆是个很‘重’的艺术,经得起考验,当然也不容易取得。”文乾刚把雕漆的工艺分为设计策划、制胎、涂漆、雕刻、抛磨5大工序,“若是要加上一些小的工序,会达到几十道之多。”

设计是雕漆的首要工序。“就是先做一个效果图,根据主题、用途、造价、使用对象来完成造型的施工图和纹样的施工图。”这一道工序要求图样要做得非常细致,这样接下来的诸道工序才能有序可依。

制胎则是雕漆中比较核心的一环。大漆必须附着于胎体上,才能为下一步的雕刻打下基础。雕漆所用的胎体有木胎、金属胎、脱胎、瓷胎和皮胎几种,每种胎体适用于打造不同的器物。

木胎是雕漆中最常见的胎体,主要用于雕漆家具。文乾刚工作室正在制作的雕漆作品(主要是屏风)大多采用这一胎体。因为要长时间在潮湿阴暗的窖房中进行漆工操作,木胎的材料多选用极优质的烤红松。

金属胎也是雕漆常见的胎体,因为金属延伸性比较好,所以多用于器皿类物件的制作。“金银锡铜都可以制作,但用紫铜的情况比较多。”金属制胎需要应用金属手工敲击工艺,不能用模具生产,必须一点点地敲出来。

文乾刚引以为傲的作品是几年前制作的一对2.95米高的《繁荣富强瓶》,“两个几百公斤重的大瓶子,光是人力把铜胎敲出来,本身就已经是件艺术品了。”这两个雕漆铜瓶瓶身雕满了牡丹花、石榴花,整体形态考究,花纹精致,是国内体量最大的雕漆器之一。当时10多个人的团队制作了近1年,据说设计图案就做了好几版。

脱胎是漆器特有的工艺,“福州脱胎漆器是脱胎的代表作,适合做佛像类的漆器。”文乾刚介绍说,制作木胎和金属胎有时也要用到一些脱胎的技术。除了这3种之外,还有瓷胎和皮胎。文乾刚很看重在元代盛行的皮胎的潜在价值,“皮具在当代人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一部分就成为了奢侈品。奢侈也得有文化传承,雕漆就是个奢侈的办法,而且有丰富的文化传承,这是个非常有潜力的项目。”

髹漆百日,一刀到位

将纯天然的大漆髹涂在胎型上,到达一定厚度后进行雕刻。这道工序是雕漆中最耗费时间的一环,在业内有“髹漆百日”的说法。

“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百日’的说法并不夸张,甚至还大大有所保留。”文乾刚告诉我们,产自漆树的大漆结膜的特点是表面结成膜,而不是整体固化。“所以只能在胎体上一道一道地刷,而且一次不能太厚。”虽然无法像工业产品那样精确地给一个指标数字,但通常而言,要16~20道漆才能结成1mm的厚度,“这个浮动范围是由温度、湿度、天然漆的品类、放置时间的长短以及粘稠度所决定的。”

髹漆的最佳湿度是70%,25℃的温度,并需放置在黑暗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做一个特殊的‘窖室’,潮湿黑暗,不冷不热,才适合大漆结膜。”雕漆需要涂多厚的漆是由所做物品的大小和制作工艺决定的,“雕漆是做正面的雕刻,一般不做侧面的,所以不宜过厚,太厚反而形象不佳。雕漆厚度是5—20mm之间,小的器皿为5mm左右,屏风一般是10~15mm。”

接下来的计算就是简单的算术题了,因为一般一天只能刷一道漆,所以即使以5mm厚漆的小器皿计算,仅髹漆这一环节就需要80~100天。若是制作大件物品,那单单这一工序就得耗上半年,十几个月的时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再加上雕刻、打磨、抛光等工序,一般小件的雕漆作品完工需要6—8个月,而大型屏风则需要2—3年。

如果说髹漆需要的是耐心,那雕刻这一环就可谓争分夺秒了。“不管图案有多复杂,用的时间不得超过4个月,一般是3个月。因为这是大漆逐渐硬化的时间,必须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甚至要三班倒。”

雕漆又被称为“剔红”,这个“剔”字用得相当准确。我们现场就看到一位年轻的雕漆工匠在为一扇屏风进行雕刻——打着台灯以保证足够的光亮,剔刀锋利异常而且极薄,看准位置一刀下去就准确地去除多余的漆料。

“雕刻是逐渐去除,而剔是相对于较软的材料,用薄而快的刀具,一次性去除。雕漆的难点在于一般雕刻可以慢慢地去塑造被雕刻的形象,但雕漆和写毛笔字一样,讲求一刀到位,不能重刀,对雕刻者的要求很高,学艺数年方能独立上活,而要成为优秀的雕刻大师,即使花上一二十年也未必能成。这也是雕漆工艺变得濒危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事儿太难办了。”

雕漆器的表面无处不雕,且分上手及下手,“上手专攻浮雕的表现,图案、花卉、山水、人物、动物、果品、草虫、房座等,讲求创新;下手专攻锦纹,雕漆的锦纹有一百多种,要——掌握也非易事。”

正因每道工序都如此难办,所以雕漆制作是一项群体性活动,“一个人也能做,但是并不多,做不了大东西。对于成本来说也不合理。”在组织制作雕漆时,主持的人必须对各个工艺环节都很熟悉,这样才能像导演一样指导各个工艺的人员。而文乾刚,就是目前国内雕漆行业极少的掌握了雕漆所有工艺的人之一。

手工传神韵

雕漆的主要原料是大漆,这是不能替代的材料。“比如翡翠雕刻,如果原料不是翡翠,那就是别的雕刻而不是翡翠雕刻。雕漆也是一样,用现代的涂料或者树脂类做的东西,就不能叫雕漆。”文乾刚对现在市场上许多用树脂材料充当雕漆器的行为颇有微词。

雕漆又称“剔红”显然不是空穴来风,红色是雕漆器主要的颜色。“漆器以黑为主,雕漆以红为主。红色和黑色是最佳配合。”在古代,雕漆的红色来自于名贵的朱砂。“这是很贵重的东西,是财富的象征。”

雕漆在北京、福建福州、江苏扬州、甘肃天水和山西都有流派传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新的制作工具和工艺也在试图改变这个古老的手艺。“曾经有人尝试用电脑来进行雕漆雕刻,但最终却觉得它始终缺乏一种韵味。”在文乾刚看来,用电脑雕刻的仿形铣偏圆浑,而人工的雕刻却是利落、锋利的。“跟书法一样,手工做的东西充满人的笔触,就像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有自己的个性输入。而电脑雕刻是铅字样的,没有人的生命力。艺术不是仿形,而要讲求神韵。”

文乾刚的工作室已经开办了近10年,如今有30多人,他比较满意现在的规模,“再大就是企业了,批量化生产。我们是作坊,人不能太多。”精雕细琢的雕漆器价格自然不菲,但远远没有达到被炒作的艺术品价格。以屏风计算,大概的算法是20万元/m2,即使是小件的雕漆作品,也得上万元。“传统雕漆的技艺如何进入当代社会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这门技艺只能进博物馆而无法生存下来。我们要了解现代人的需求、喜欢的主题,同时保留传统的技艺手法。”

文乾刚近些年最满意的作品是一件名为《剔红和园观潮图》的大型挂屏,“以清代画家袁江描绘钱塘潮主题的‘观潮图’为蓝本。”这是他主持用传统雕漆工艺制作的巨型精品雕漆壁画,用了1年的时间完工,面积有7平方米之巨,是雕漆壁画历史上采用不分块拼接的整体制作工艺中体量最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