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厚重的三色漆器

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从考古发掘的器物得以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薄胎朱漆,到两汉时期已具有极高的制漆和漆绘水平。彝族是我国较早掌握和使用天然漆的民族之一。相传2000多年前,彝族的祖先生活在森林浩瀚、水草丰盈的99座大山里,为了狩猎、游牧和迁徙之便,大量使用木制品。在木器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审美的需要便产生了漆绘。凉山的漆器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汉代就具有很高的造诣。相传由狄一伙甫开始,距今已有60~70代,跨越2000余年的历史。其造型、纹样、色彩都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点,被誉为“世界第一”的艺术。

彝族漆器品种繁多,主要有酒具、茶具、餐具、首饰、装饰品、纪念品和兵器、马具,尤其是精美的“撒勒博”(酒壶)、小巧玲珑的“库木”(饰品盒)、敞而坦的“库祖”(汤钵),还有那古朴的鹰爪杯、华丽的铠甲,都以独特的民族特色令游人爱不释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米市镇伊洛乡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这里的漆器造型敦实古朴、纹饰绚丽多彩、色调鲜艳夺目,是彝族文化艺术的珍品,是彝族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智慧的结晶。

彝族漆器的用料十分考究,必须选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优质桦槁木材以及牛角、牛皮、上等竹类作胚胎,木胚的制作极为复杂,车制木胚的车床极其原始,全靠双脚蹬踩产生动力,木胚的造型则凭手中的旋刀完成。绘制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漆树浆汁(生漆),生漆还要经过过滤等工序,配以烟、朱砂、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以传统的手工技艺,经过数十道工序而成。彝族漆器由于用料考究,具有无毒、无异味、防酸碱、耐高温的特点。

彝族漆器纹饰繁丽、柔和、精细,全凭民间艺人手工绘制而成。制作方法大致有四种:漆彩绘、雕刻、镶嵌、堆漆。其中漆彩绘最为普遍,比如常用的酒杯、酒壶、餐具、果盘、小饰品等均用此法制作。彩绘先上黑色底漆,再用红、黄漆彩绘纹饰,使花纹清晰,色彩对比强烈。常用宽、窄、细、尖笔交替使用,产生出奇特的效果:或交织、或重置、或镶边,纹饰丰富多变、简练明快、生动清新。雕刻,是在木胎上髹漆后镌刻简单的纹饰。镶嵌,在木胚的黑漆地上镶粘带有纹样的金银片饰边,或嵌入磨制光滑的骨质白圆珠。镶嵌在彝族漆器制作中工艺最高,可使漆器富有立体感。如牦牛、绵羊头角饰品,经过镶嵌有高贵和华丽的效果。堆漆,则是用金属粉调漆,粘贴在髹漆的器物上,使漆器更加精美、厚重。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彝族漆器纹饰的自然写实。彝族人民在大自然的熏陶下,经过长期的观察、揣摩和摹拟,加以概括、抽象、提炼,辅以夸张变形,使之规则化、艺术化,从而使彝族漆器的图案抽象升华为彝味十足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