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民居建筑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征探析

摘 要:铺首衔环是中国古代器物上的附件,主要在青铜器、陶器、画像石、墓门以及建筑上,尤其作为古建筑的门饰应用广泛。铺首衔环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部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载体也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铺首衔环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本文带领读者欣赏徽派建筑中的铺首衔环,并且研究它立体、丰富的结构特点,饱满、优美的纹样装饰,亲切、质朴的民间材质,精巧、细致的装饰工艺,以及巧妙、讲究的安装方式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铺首衔环 纹样 艺术特征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是指古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的徽派古建筑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铺首衔环就是古建筑遗存之一。铺首衔环出现的时间很早,延续时间也很长,从商周开始,后来传至国外,由此看来,铺首衔环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遗物,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铺首衔环的由来

“铺首”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哀帝纪》 :“孝元庙殿前铜龟蛇铺首鸣。”唐代颜师古注 :“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说文》金部铺字条下曰 :“铺,著门铺首也,从金铺声。”古代的史料记载:铺首指代的是和建筑相关的门上的构件。铺首衔环是中国门饰文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查阅资料发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出现了最早的铺首造型,它象征着安全、坚固和保险。门铺以威严的感觉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具有防灾辟邪、驱除恶鬼的功能。

二、徽派民居中铺首衔环的艺术特点

中国的民宅门饰艺术一直到清末时期,才脱离了封建形制的束缚而变得逐渐丰富。徽派建筑大多是由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主要以民居类居多,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同时也融合了当时的民俗民风,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礼制、求福的传统民间观念和民间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很多建筑中原始的门环早已经消失不见,铁制的门环大都是锈迹斑斑,很多讲究的用户直接丢掉,也有人将其换成新形式的门环,其中有一些制作精良的门环。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户主的日益摩擦,那些陈旧的门环还散发着幽幽的光泽。

(一)立体、丰富的结构特点

根據目前所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的研究,发现门环在结构上无非是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的多出现在山西,立体的大多出现在徽州一带。徽派民居中的铺首衔环,立体感极为强烈,突出面多为半球体。两只门环分别钉在两片门板上的两边,在关门时是对称状排列在一起,门环一般多常见为圆形,偶尔会见到方形和多边形,但是并不常见。徽州的铺首衔环多为双层或多层,这一点比较其他地区的单层铺首衔环来讲,结构也略显复杂。不少一眼望去是单层的铺首,仔细观察会发现局部是高出的一层,由于与下面的一层在凸起的造型和形状上一致,故不易察觉,其间有一个单层的厚度,诸如此类,有的铺首会有多层叠加,愈显丰富。正因为层次的丰富,所以徽派的铺首衔环在整体造型上变化多样,阳光下越发显得有深度和内涵。

(二)饱满、优美的纹样装饰

在装饰上,纹样需要符合装饰的目的,正所谓“符”与“物”的巧妙结合。这在徽派铺首中到处可见,受到门铺的几何外形限制,古人通过地纹填充轮廓空白从而来让其适合于它,或者将纹样组直接转变为具有适合形态的造型。在徽派的铺首里,“适”和“巧”的完美结合是不容忽视的。明清时期的古徽州,其铺首衔环形式多样丰富,但一般均以“铺”的形式为体积最大,造型最为美观多样。

1.门铺的纹样造型

在明清时期,铺首在形制上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门铺的装饰题材纹样也不能随便应用,纹样在选用上仍然以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兽面纹在装饰题材里面出现得很少。在徽派古建筑民居的门铺中最常见的类型有莲花纹、云纹、水纹、八卦、如意等纹样。纹样在组织上也是别具匠心,不仅在形式上紧凑饱满、美观大方,而且还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生活中,人们常用云朵形纹饰象征着步步高升和吉祥如意。在明清时期很多地方都以云纹为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灵芝形云、如意头云、风带如意云、蝌蚪形云、 “壬”字形云等等。纹样的整个形体完整流畅,有动有静,与圆形的门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上述云纹一般,在徽派的门铺中我们虽然能找到许多具有相同主题的纹样,但门铺形式的不同,再加上纹样组合方式的不同,以及不一样的装饰工艺,也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门环实体。

在安徽的西递、宏村、屏山、南屏等古村落,铺首衔环随处可见,大门的门铺基本都是圆形,在装饰上比较精美,而在非主要的活动场所,比如柴房、厨房等门上的门环相对于大门来说明显简单许多,一般都是单层的圆形或方形、菱形作为铺首,衔一小环。但在江西婺源和沱川,竖向的长方形铺首比较多见。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门铺的类型除了大多的圆形以外,还有一部分的长方形、菱形、六边形和八边形。

2.铺首的造型

徽派民居铺首衔环的“首”仅次于铺,在造型上同样很丰富。对于首,山西一带只是用几个圆环,从而起到穿插的作用,一般以功能为主。而徽派民居中的首则明显融合了更多的想象力,在装饰上也比较丰富,有单圈、双圈、一物一圈、兽首等纹样。一物一圈中的“物”可有花、动物(蝙蝠、蝴蝶),也可有鼓、手、翔云、如意、兽首等。

3.环的造型

从平视的角度来看,徽派铺首衔环中几乎都是圆形的门环,不同于婺源发现的少量长方形铺首,它们的环则如同自身铺的外形而做少许变化,门环不再使用单纯的圆形。

从立体形态来看,环在截面上有纯粹圆形的,也有菱形、长方形等;在装饰手法上,有排列很密的竹节,还有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

门环作为铺首衔环的一个部分,它外形并不是最重要的,它主要起到叩门、挂锁的作用,以功能为主。即便如此,它也从未被忽视,恰到好处的装饰让它不卑不亢地存在着。

4.环钉

徽派建筑中的铺首衔环与其他地区的结构也不相同,他不像晋中的门环叩门时,金属互相碰撞,从而发出声音,徽派建筑中的铺首衔环中环钉的存在也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功能性的问题。在徽派建筑中不是每扇门都有与门环接触的门钉,通过调查资料发现,有门钉的门环并不多见,具体什么原因还有待于查证,但有门钉的材质多以青铜为主,制作手法也比较精美。部分精美门环的门钉上还有门钉座子,他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菱形、莲花形等,座也有单层和多层之分,为多面体。环上门钉的出现也为徽派建筑中的铺首衔环起到了点睛之笔。

(三)亲切、质朴的民间材质

铺首衔环的历史悠久,在民间使用甚广。门铺不仅仅让门环有处生根,还使门环具有防灾辟邪的功能。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徽商称雄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历史从此拉开帷幕,此时,由于徽商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官僚和文人儒士。据《明会典》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 ;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 ;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其门第、等级作用通过门铺一目了然。从徽派民居建筑的图例来看,铁质的门环作为主体,青铜的在现代比较少见,一般多出现在大户人家,或曾经富裕过的商贾住户。

(四)精巧、细致的装饰工艺

关于铺首的装饰工艺手法主要是 :叠花。叠花主要分为内叠和外叠,在装饰的时候注意叠花的层数,以及叠层的方向 ;造型上一般采用浮雕层次处理;使用雕刻、镂空的装饰手法,局部添加半球体钉状装饰物。古徽州建筑门环在装饰手法上,也用到了浮雕、镂空、线刻等雕刻艺术。徽派的铺首衔环中,浅浮雕以其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

镂空的装饰手法在徽州门环中也很多见。镂空表现手法技艺精湛,外观质朴,主要以功能为主。而线刻装饰手法,一般使用阳刻手法比较多,但是并不多见,只是在青铜材质中有少许发现。线刻往往与浮雕或镂空艺术互相配合运用。在互相搭配运用的时候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线刻在造型方面讲究曲线要柔美,直线要刚劲有力。

(五)巧妙、讲究的安装形式

徽派建筑中一模一样的一对铺首衔环在安装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安装在左右门上的时候多以一高一低排列安装,有的高低错落相差比较大,有的高低相差不大,也有一样高的。通过实验发现,选择安装同等高度的和不同高度的两组铺首衔环,挂上锁头,比较哪组更为好用,结果是一高一低的在功能上更为优胜。调查其原因發现,一高一低的排列方式更利于两只环的相互接近。笔者发现,使用青铜材质的门环的门铺,安装上也要更为规整,高度也基本上一致,相反越是铁制的,越是造型讲究不多的,安装上高低错差也会更大一些。在方向上,为了方便挂锁,两只门环互相往内倾斜。这种安装,在我们今天看来,铺首有点互相对望的意思,门环也自然靠拢了。

三、结语

古建筑门饰铺首衔环不仅作为一种历史的情结,而且也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徽派建筑中铺首衔环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自我和民族的文化形象。徽派建筑铺首衔环在装饰艺术与功能上的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艺术特点,是非常值得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借鉴的。但是这种借鉴并不是说丢弃他的文化背景,将其元素进行符号化之后盲目地对其外形进行复制,而是用心体会并借鉴它的装饰与功能完美结合的设计思维及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苗霞.中国古代铺首衔环浅析[J].殷都学刊,2006(03):29—39.

[2]金爱秀.试论铺首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07—110.

[3]李学斌,王琼.建筑门饰“铺首衔环”研究[J].美术观察,2013(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