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不足

【摘要】本文认为“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是:在形式上,中西并进,携手发展,表现为国画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传统美术依然旺盛;油画冲进前沿阵地,显示外来美术逐渐强盛;其他画种覆盖全面,昭示美术生态相对完整;在题材上,重点凸显,兼顾其他,反映在执着赞美八桂山水,热情讴歌民族乡亲,努力丰富创作内容。其艺术不足有画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绘画题材选取不平衡和创作手法运用不平衡。因此提出广西美术家协会及各专业院校有针对地、有意识地引导画家们在弱小画种上探索,在冷门题材上发掘,在创新手法上努力,实现创作平衡,进而推动广西美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关键词】美丽南方·广西;美术;艺术特征;艺术不足

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画展及其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较为全面收录了广西从1910年至2016年美术代表作,能够反映广西20世纪至21世纪初的美术发展脉络以及创作全貌,成为广西美术的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有必要展开学术研究,对其艺术特征及创作不足作出整体把握和正确评价。

一、艺术特征

我们认为,对“美丽南方·广西”所收录的美术作品进行数据分析和艺术分析,是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广西百余年美术创作艺术特征的。

(一)在形式上,中西并进,携手发展

1.国画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传统美术依然旺盛。

在这次画展及其作品集所收录的488幅(即图版和图录所收录的作品,不含专家论述附图,以及年表附图)作品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国画。据统计,国画在整个作品集中有217幅,所占比例为44.46%,几乎占全部作品的一半,其作品量在各画种中名列第一。这说明,国画在这百年里依然是广西美术创作主流。

从创作时间看,“美丽南方·广西”的国画发展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见,广西国画创作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10年代基本没有中断过,平稳发展,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形成了两个高潮。特别是21世纪初期的大量作品入选,既反映出画展主办方及作品集主编者重视当下创作的理念,也呈现出广西国画创作越来越旺盛的态势。

广西国画创作历史悠久。谢麟和孟远烘在《广西美术发展史》中指出,广西最早记载绘画活动的文字是唐代桂林人裴諧所作的诗歌《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诗中所提到的画作是花鸟画,即国画的一种。①该书还提到“米芾自画像石刻应是至今广西发现的最早以名人画像雕刻的作品,也是传世不多的米芾人物画作品。它不但让我们目睹了米芾高超的人物画艺术造诣,以及他本人的风采,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幅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经典作品,历史和艺术价值重大”②。也就是说,广西的国画创作有可能始于唐代,而有最早作品流传至今的确凿记载至少在宋代。这样,广西国画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延续不断,生命旺盛。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广西国画的非凡意义,一方面显示出中原地区国画创作对岭南之广西的积极影响,使之成为广西文人美术创作的重要画种,而与岭北地区融为一体,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相连,血脉相通。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广西悠久的美术传统和独特的创作风貌,并且在经历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展现出新的艺术姿态。尤其可贵的是,齐白石、马万里、张安治、黄宾虹、徐悲鸿、关山月等外地美术大师的旅桂创作,以及将他们中西方艺术精华融为一体的探索创新,把广西20世纪美术创作的起点拉高到了全国水平,取得了令人难以忽视的成就,并且发挥出引领全国的作用。所以,“美丽南方·广西”美术入选国画占据广西美术创作的主导地位,表明了广西传统美术绵绵不断,依然旺盛,能够激发广西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黄独峰/桂西春晓中国画100cm×264cm 1961年

2.油画冲进前沿阵地,显示外来美术逐渐强盛。

油画来源于西方,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意大利的罗明坚、利玛窦和乔瓦尼等传教士传入中国。作为非本土画种,油画在中国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影响却逐渐扩大。就广西而言,“民国时期,西画开始传入广西”。③我们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广西画家走出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一些广西画家自觉留学国外或到上海及杭州等地学习,如帅础坚1919年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阳太阳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5年到日本大学学习美术;钟慧若1931年到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罗宝珊1932年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这些广西本土美术家在国外或上海、杭州受到了较为系统的油画教育和创作训练。他们返桂后既进行油画创作并举行或参加画展,又面向广西学子开展现代美术教育,推广油画。二是旅桂画家走进来。如1935年徐悲鸿入桂作画并展出油画《广西三杰》等。抗战时期,全国许多画家汇集桂林文化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美术运动,展开油画教育、讲座,进行油画创作,举办画展,形成了示范效应,产生了激活广西油画创作的作用。

“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的油画为166幅,占全部作品的34.02%,仅次于国画,名列第二。可见,油画在广西美术的地位也十分重要。

从创作时间看,“美丽南方·广西”的油画发展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见,广西油画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呈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没有作品入选,说明此时的优秀油画不多。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虽然处于“文革”时期,但是仍然有不少佳作问世。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广西油画创作呈现出活跃状态,逐渐走向高潮,以至于在21世纪初的16年里,大量优秀作品蜂拥而出,冲进中国美术创作前沿,而成为可以与国画并驾齐驱的画种,显示出外来美术逐渐强盛的趋势。至此,油画与国画一起成为广西美术创作的主力军。

广西油画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高潮,并在21世纪初成为广西美术最为重要的画种,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画家如谢森、谢麟、雷波等进入高等院校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自觉运用油画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来反映广西本土的山川民俗及人物,为广西油画创作打上了鲜明“桂”印,突显现代化特征。这也是广西油画家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美术,并且能够化人为我的成熟表现。

3.其它画种覆盖全面,昭示美术生态相对完整。

除了国画和油画外,“美丽南方·广西”美术还收录了不少其他画种的作品。主要有:水彩画35幅、水粉画6幅、版画40幅、雕塑13幅、连环画3幅、速写3幅、年画2幅、丙烯画1幅、浮雕1幅、漆画1幅,共计105幅,占全部作品的21.52%。这些作品虽然不多,但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广西美术并不是只有国画和油画,而且还有其它画种。这些在广西美术界处于边缘的创作,彰显着广西美术所具有多元品质,覆盖全面,不显单一,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广西美术生态,符合文艺发展必须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规律。

“美丽南方·广西”其它画种的发展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见其他10种画的发展情况。作为中西均有的画种,版畫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虽然优秀之作不多,但是一直没有中断,发展相对稳定。水彩画和水粉画像油画那样,来自于西方,也能够扎根于广西。水彩画自20世纪30年代起,虽然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但是进入21世纪后则逐渐走向繁荣,量多质佳。水粉画则是低调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闪烁了一下。雕塑则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佳作问世,并在9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21世纪后又有点回落。连环画的主要活动期是20世纪60至80年代,之前之后鲜有佳作。这与时代发展、读者或观众审美方式的变化有关。速写、年画、丙烯画、浮雕、漆画等画种的作品较少,却能够真实反映了广西美术创作的状况。这些画种门类不能说已经绝迹。例如,速写之类的作品常常出现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基础课中,只不过收录在“美丽南方·广西”美术展作品集比较少而已。

(二)在题材上,重点凸显,兼顾其他

1.执着赞美八桂山水。

画家们尤为钟情于广西奇特的青山绿水,并且执着地进行真诚描绘,因此创作了大量山水风景画,而成为百年来广西美术创作主旋律和广西文化知名品牌。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主要内容就是聚焦广西山水,进行完美呈现,使广西美术洋溢着山川的秀美与清新而有别于其他地区。

在“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中的描绘山水的国画有105幅,油画有41幅,分别占全部国画和油画的48.39%和24.69%。可见,山水是广西美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在这些画中,直接表现桂林山水的国画57幅,油画15幅。这说明,桂林山水是广西山水画的重点。广西尤其桂林一带的山挺拔耸立,婀娜多姿;水清澈婉转,倒影群山。这种“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独特风光,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蓝本,激发他们的想象,刺激他们的视觉,因而被他们反复讴歌,不停赞美,似乎成了广西美术的灵感源泉和永恒主题。画家们对广西青山秀水的不尽抒写,又塑造和强化了一个有别于其他省区的山水形象,并且与自古以来歌咏桂林山水的诗歌一脉相通,遥相呼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铸成了画中有诗和诗中有画的广西山水画创作传统。这样,广西的山水在20世纪以来的画家眼里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然实景,而是融入了他们的美学情趣和社会理想的寄托物。画家们把自己主观的思想与情感倾注在笔墨间,写山画水,重神韵而轻形似,以至于大量的桂林山水画,名为桂林山水,实为画家心中之景。画家们继承了中国美术山水画艺术传统,运用了西方画等现代元素与技巧,创作出的山水形象不但妩媚动人,而且新颖别致,凸显出“美丽南方·广西”美术的与众不同。

更为可喜的是,画家们并没有只表现桂林山水而造成画风单一。他们的目光还投向整个八桂大地,去描画有别于桂林的山水画。国画之《桂西春晓》《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良凤江幻想曲》《万斛泉源》《贺江景色》《天峨印象》《勾漏山图》等,油画之《热带雨林·灿》《有一座名叫敢梯的石山》《南方的回忆》《芭蕉》《南方系列之一》《家园——广西系列》《明仕田园》等,以及水彩画的《有序的风景·南方》等,展现了南方山水的丰富姿态与多种情韵,为中国美术增加了岭南色彩。这不仅是美术创作题材的扩大,而且还是中国山水画审美范围的扩大。人们在“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中,不但欣赏到表现桂林山水的画作,而且也看到了再现岭南风光的佳作,进而收获题材丰富的审美愉悦。

2.热情讴歌民族乡亲。

广西生活着12个世居民族,因此必然得到画家们真实反映与热情讴歌。在“美麗南方·广西”美术作品中,他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描绘民族风光。这类作品在南方山水背景下表现广西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与场所,凸显民族的特征,使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山寨融为一体,以物象表现人物,进而加深人们对广西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理解。在国画的《侗寨之晨》《登登山路》《程阳风雨桥》《苗寨烟雨》《瑶山新路》《古寨清岚》《侗乡新霁》《瑶乡春霁》《锦绣壮乡》《毛南高秋》《苗岭归风图》等31幅,油画的《程阳桥——侗族的艺术之花》《侗寨》《侗家吊脚楼·二》《秀水古镇》《侗寨秋韵》《七星伴月》《山寨印象》等17幅,水彩画的《广西三江侗寨系列1-2》《石上人家·之二》《骤雨将至》,水粉画的《程阳侗寨》等作品中,画家们为山水风光涂抹上了浓厚的民族色彩,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礼赞。

二是描画民族人物。这类作品重点塑造广西少数民族形象,表现他们的喜悦之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它的数量比较大,覆盖画种也多。国画有《侗寨新声》《苗山新绣》《满春列车》《侗乡三月三》《壮锦里的故事》等55幅。油画有《春晨》《壮乡十月》《苗山春》《红衣服绿草地》《彝族老人》《黑衣壮婚礼》等45幅。版画有《瑶山岁月》《金色的瑶年》《半个月亮爬上来》《山妹子》《榕树下的集市》等15幅。水彩画有《织壮锦》《古老的歌谣》《苗族女孩》《山寨节日》《映山红》5幅。水粉画有《背娃娃的侗家女》《侗家琵琶歌》《寻找地平线》3幅。雕塑有《壮族姑娘》《远山的偏苗》《山那边》《苗山之后》《侗家乐》5件。连环画有《刘三姐》,浮雕有《民族大团结》,年画有《致富图》。这些直接表现民族人物的作品多达131幅(件),占全部作品的26.84%。它们没有猎奇之感,没有贬损之意,充满着画家们对少数民族平等尊重的态度和热烈赞颂的情怀,以及文艺学、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价值与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美丽南方·广西”美术对于民族题材的选取,大多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国画为例,画展及作品集收录的最早作品是杨之光1956年创作的《茶山瑶族少女》和刘锡永、莫更原、覃绍殷1960年创作的《瑶山伐木》。到截止的2016年,关于民族风景和民族人物作品如《金色壮寨》《千户苗寨烟雨情》《瑶乡秋声》《黑衣壮歌》《彝族风情》《侗族大歌》就有40幅,占该年作品的67幅作品的59.7%。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唤醒了画家们的民族文化意识,使他们自觉以少数民族为主角而进行的创作逐渐增加并得以强化。因此,这些画还包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3.努力丰富创作内容。

除了山水风光和民族风情外,“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的题材涉及面还是比较广泛而新颖的。

首先是传统题材换新貌。例如,花鸟是国画的重要题材,往往寄寓着画家的审美情趣与社会理想,折射出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百年来广西画家笔下的花鸟画则反映出新的风貌和新的意味。如果说,20世纪30至40年代的《风雨鸡鸣》《蕉荫黄菊图》还有一点传统韵味的话,那么70年代的《红棉花开》虽然也画花鸟,但画中高压电线和木棉花的意象就凸显了当代色彩与广西特征。而《南国荔枝红》《公社鸭群》《溢香园》《和风飘雪》《秋高气自华》《战秋风》《惠风和畅》《芳菲物华四时同》《雨过晴晓》《山歌好比春江水》也莫不是如此,在格调与内容上与传统花鸟画已经不一样了。

其次是人物题材显时代。人物是广西美术表现的一大题材,除了民族人物外,在“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人物画廊里还立有许多鲜活而凸显时代色彩的艺术形象,如农民、农民游击队、工人、军人、女民兵、教师、学生、医生、孩子、渔民、售货员、运动员、画家、以及革命领袖、历史人物等。画家们在创作时既关注同时代人物的命运,也表彰历史人物的功绩,为这些艺术形象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抗战时期,画家们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不愿作亡国奴的难民和普通平民。李桦的《饥饿》、刘建庵的《夜袭前夕》、蔡迪支的《难童的午餐》《桂林紧急疏散》等版画,以及张安治的国画《避难图》等都是当时佳作。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又是一个新的工程开始了》,60年代的《春风春雨育新苗》《新年画》《邕江晨曦》,70年代的《“大娘,我来了”》《喜送爱国粮》《青年女工》《阿姨到我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法卡山一日》《凯旋图》《巍巍法卡山》《高山下的花环》《生活里的歌》,90年代的《一方水土》《画室·同窗》,以及21世纪至今的《辉煌的背后》《强军战强》《岁月如歌》《秘语》《恰同学少年》等,都是带有时代烙印和值得圈点之作。特别强调的是,2012年,广西美术家协会启动“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意识地组织广西画家关注本土历史,于是催生了一批表现历史人物的画作,进入“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的就有《西南剧展》《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的创办》《右江苏维埃政府》《百色起义》《桂东晨曦——1925·中共梧州支部干事会成立》《李宗仁在台儿庄》《百色1929——记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张云逸、俞作豫》《桂林保卫战》等15幅,掀起了广西美术创作历史人物的高潮,并且一直影响至今,又有《红军长征过广西》《湘江战役》等作品诞生。

第三是景物描写呈多元。除了山水景物及民族村寨外,“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还有让人眼亮之景。(1)海景。广西是沿海地区,所以海洋之景必然进入画家眼帘而得到不同画种的表现。相对其他题材,海景被画家关注得比较晚。20世纪70年代的海景作品有表现女民兵的《出巡》和海上文化生活的《海上平台放映队》,其特点是重人不重景。80年代有表现爱情的《海月情》和母子情的《海花》,也是重情不重景。90年代有《渔港晨归》《海角》等开始把海景当作了主角。进入21世纪,随着北部湾被国家列为发展战略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提出后,海景之作纷纷涌现,如2004年的《渔港金辉》、2009年的《海岛渔家》等,并且在2012年以后逐渐走向高潮。此时画家们对海洋的表现更为宽泛,景致更加多样。如港口生产的《钢铁战士北部湾NO.4》《海角渔港》,渔民捕鱼的《京族捕鱼故事》《夜半渔歌》,渔船的《船系列·19》《潮退渔船阁岸斜》《消失的记忆》,旅游的《午后·三娘湾畔》,以及“一带一路”的《北部湾·海丝梦》等等。它们为广西风景画增添了新内容、新亮色,也使其内涵更为丰富。(2)城景。这也是画家们的表现对象。他们为笔下的城市打上了南方的烙印,散发出现代的气息,因此十分别致和珍贵。21世纪以来,广西画家有意识地表现城市景致与情感。较早有2009年的《北海老街——岁月残留》《有序的风景·南方》。较多的是2014至2016年间的作品。他们表现南国城市的建筑及其历史内涵和平民情怀,如《印象骑楼》《邕州围城》《老街》《蓝色自行车棚》《城市记忆一》等。这些作品情景相融,格调清新,抒发现代人感情,表达城市感悟,流露人文意味,主观色彩较浓,为凸显“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艺术特征增加了砝码。

二、艺术不足

广西美术创作优势既突出了艺术特征,也造成了发展短板。文艺生态学认为,文艺只有保持各门类各要素的平衡,才能形成良好的创作生态而进入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坚持倡导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从文艺生态学的角度看,“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还是存在不足的。

(一)畫种体裁发展不平衡

纵观“美丽南方·广西”全部美术作品,就画种而言,它呈现出不平衡状态。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画作品数比水彩画、水粉画、版画、连环画、丙烯画、浮雕、雕塑、速写、年画、漆画等10种画的作品合计105幅(件)还要多出112幅。油画也比它们多出61幅。这一方面证明了广西美术以国画和油画为主干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它画种的发育不良和发展不够,无法与国画和油画并列。这样文艺生态的不平衡必然会制约广西美术发展,使广西美术史变成了广西国画油画史。而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等画种虽然弱小,但也有其艺术存在的价值和艺术增值的能力。例如,它们有18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国画和油画获此殊荣的也只有25幅(国画16幅、油画9幅),相差并不大。这说明小画种也有大力发展之必要。

(二)绘画题材选取不平衡

广西百年美术创作的取材辐射较为全面是事实,然而就具体的题材而言,也存在取材与作品数量的不平衡。其中,山水题材有162幅,民族题材有183幅,分别占全部作品的33.19%和37.5%。而其他题材的作品所占比例就比较少。例如,海洋题材有33幅,占6.76%。城市题材有18幅,占3.68%。军事题材有《巍巍法卡山》《强军战强》等7幅,占1.43%。工业题材只有《青年女工》《沸腾的平果铝》《郁江暖阳》3幅,占0.61%。其他的作品如商业题材只有《商业新风》1幅,等等。这样的不平衡实际上显示出广西美术创作的薄弱环节就在作品量少的题材当中。

(三)创作手法运用不平衡

由于画家们较多地集中在国画和油画体裁,又较多地聚焦在山水和民族的题材,所以在创作上便形成艺术手法运用的不平衡。许多画家通过传统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在传统的艺术形式里进行创作,相对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叙事方式、抒情方式、构图方式和着色方式,进而演变为相对传统的美术创作手法,造成了一些作品画面,例如山水画的构图、背娃娃或者背筐的少数民族妇女等有点相似的遗憾。而运用新颖手法创作出让观众眼亮的作品,如《臻臻其时,灼灼其华——南方印象》之印象手法,《七星伴月》之抽象构图,《仲夏之夜》之色彩强调,《无人入睡NO.34》之意境营造,《赶秋圩》之情绪飞动,《侗寨》之装饰表达,《等待》之情感渲染,《赞美北部湾》之形象融合,《南国暮歌》之线色搭配,《壮乡背上的摇篮》之组画呼应,《侗家乐》之动态把握,《山那边》之意味传达,《海角》之层次质感等相对不多。这个在创作手法上传统与创新的不平衡也昭示了广西美术创作水平与全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上的艺术不足,也正是广西美术创作今后的突破点。广西美术家协会,以及各院校美术专业,应该有针对地、有意识地引导画家们在弱小画种上探索,在冷门题材上发掘,在创新手法上努力,实现创作平衡,进而推动广西美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注释:

*基金项目:广西文艺评论基地2019年度研究课题“‘美丽南方·广西’美术研究”。本文为“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①谢麟、孟远烘:《广西美术发展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第105页。

②谢麟、孟远烘:《广西美术发展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第113页。

③谢麟、孟远烘:《广西美术发展史》,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