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息的文化名片

初夏时节,走进南京炮兵学院,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汇成了该院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座座镌刻着历史印迹的雕塑,在無声中让人备受感染。

军事雕塑——枕戈待旦的精神力量

南京炮兵学院是我军培养炮兵初中级指挥人才的最高学府,突出军事雕塑特色,一直是该院文化建设的亮点之一。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屹立于办公大楼前的《孙子兵法》系列群雕上的一段话。这组群雕以石刻竹简为背景,上书《孙子兵法》各篇重要论述,配以孙子半身汉白玉浮雕。整组雕塑气势恢宏,撼人心魄。

每当夜幕降临,晚霞映衬在6号教学楼旁的虎门古炮上。古铜色的雕塑仿佛是从沉睡的历史长廊里走出的巨人,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雕像描绘的是为抗击外敌侵略而战死的民族英雄关天培。“1841年,关天培率炮台守军坚决抵抗英军侵略,浴血奋战,慷慨赴死,谱写了我国近代炮兵战史上的一曲壮歌。”在古炮雕塑的底座上,有关那段悲壮历史的介绍,让每一名从它身边经过的学员肃然起敬。

类似这样军事题材的雕塑,分布于该院的主教学区及学员生活区。这些雕塑,無论是青铜的还是花岗岩的,無论是浮雕还是坐雕,在它们起伏的材质表面和坚实的体块深处,都蕴涵着一种内在的生命力量。“这些雕塑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军人胸怀世界、视野开阔的崭新精神风貌,散发着忠贞不渝、不怕牺牲、爱军尚武、立志报国的英雄气息。让学员解读这些雕塑,凝聚枕戈待旦的精神力量,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献身国防的信心。”被誉为“军中保尔”的全军优秀教师、该院自行火炮教研室教授张战平说。

人文雕塑——剑气书香的浓郁色彩

正在该院进行新武器装备轮训的张金贵,是西藏军区某部的一名连长,也是该院的优秀毕业学员。重新走进校园,学员路上《知识就是力量》《早读》《团结》等一系列人文雕塑。依然让他激动不已:“曾经每天上下课都经过这些雕塑,我总感到有一种無穷的力量在激励着我。毕业前夕,我写了3封申请书。圆了自己建功西藏的梦。”张金贵是该院众多优秀学员中的一员,该院充分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利用现有人文雕塑,让学员在自我教育中陶冶情操,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根基。

在该院的1号路上。一块3米见方的巨石上镌刻着8个遒劲的大字——“炮兵圣地,战神摇篮”——这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给该院的题词。60多年来,该院为全军部队培养了12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有700多人成长为军以上领导干部。如今,这块石雕已成为学院的一张名片。每一位来到炮院学习的学员,毕业之际都要在这里留影纪念。

此类人文雕塑在该院颇具代表性。大理石雕《晨读》、钢材雕塑《知识就是力量》、花岗石雕《天道酬勤》矗立于学员宿舍楼前,强大的感染力让学员们在剑气书香中感受到未来战场对人才的需求,自觉朝着“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要求奋进。而在家属生活区,《南苑》《北苑》等石雕,用艺术的形式既界定了不同生活区的功能,又起到了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

十一队学员刘卓鑫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雕塑《哺育》时的感悟:“一块圆润的长石横卧地面,另一块小长石偎依在侧——为了每一名毕业学员都能成为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官,多少教员把青丝熬成了白发——我们只有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才無愧于教员的培育之恩。”

师魂雕塑——雄浑历史的坚定回响

2011年11月,原炮兵指挥学院与原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合并组建南京炮兵学院,新的南京炮兵学院继承两院的优良传统,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广大学员充分了解该院的历史,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和启迪,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历史使命感。

办公大楼前。以陈毅元帅为该院授旗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设计建造的雕塑《陈毅授旗》巍然耸立。雕塑墙面为青石色长城浮雕,气势宏伟,上书毛泽东同志题词: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学院政治部主任田晓蔚介绍说:“历史是一部活教材,建造这座雕塑,旨在激励后来者牢记历史,继承传統,不辱使命,履责尽职,在潜移默化中铸牢军魂。”

院史馆里,被誉为“炮兵射击理论权威”的我军第一代炮兵射击学家吴大梁教授的等比例雕塑,让学员们在感受炮兵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聆听雄浑历史的坚定回响:图书馆两侧,孔子、陶行知、鲁迅、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中外名师、科学泰斗的汉白玉雕塑,让学员们在汲取知识力量的同时,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

一座座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雕塑,似一段段浓缩的历史,如一首首凝练的诗词,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成为该院“战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示着该院学子爱军尚武的英雄气息和献身人民炮兵事业的理想追求。

责任编辑:邢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