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关中民俗大观园

(一)

陕西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无数先民在这里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民俗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意义,是民族文化根脉之所系。

不幸的是,历史上的连年战乱和意识形态的争斗,使这些民俗艺术作品多次遭到被毁坏的命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勤劳勇敢的关中人民总是不停地与命运抗争,创造着更新更美的文明。然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动荡岁月,又使民俗艺术作品遭到灭顶之灾。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古老的祖国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热血男儿看到关中农家用来做猪圈墙的几个拴马桩,那精美的雕刻工艺,艺术的造型,让他惊叹。更让他震撼的是,这些宝贝仍然面临着被用来修厕所、甚至砸碎铺路,以及被文物贩子四处收购贩卖的遭遇。他意识到,必须对这些劫后余存的民俗艺术品进行抢救性保护,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收集了这批艺术品。而这一次偶然的收集,竟然成为他一生的选择。他,就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创办者、全国人大代表、有突出贡献专家王勇超。

从那时起,王勇超先后组织了30多人,分为6支队伍深入关中农村,坚持20多年,行程数十万公里,走村串宅,将各地的民俗器物广为普查,造册登记,开始了抢救性、保护性征集收藏。为此,他投入了自己办企业挣来的全部积蓄,即使一度陷入资金困难,也没有离开过收藏保护之路。这些征集收藏的民俗艺术作品,上至周秦汉,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全面反映了关中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习俗、风情,都是历史的原物原貌,是西北地区多民族文化创造与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随着征集收藏的民俗艺术作品数量的增加,王勇超产生了建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想法,以便对关中地区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民间文物艺术品进行收藏保护和研究,使过去一些散落在民间没有被纳入保护范围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为子孙后代抢救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占地近500亩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奠基修建。目前,博物院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不久即可正式对外开放。

(二)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为了研究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我们在长安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坐落于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风景区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考察。王勇超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目前博物院共收集了从周、秦到明、清、民国时期的民间物质艺术珍品33600件(套),其中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12000多件,木雕和砖雕艺术品近万件,不同时期的名人字画2000多幅,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陕西关中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等4000多件。博物院设计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划分三期建设民俗文化展览区、古镇游览区、文化名人活动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会议中心五大区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融收集、整理、研究、展示于一身,集旅游、体验、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基地。

走进博物院大门,两边列队欢迎的是高低不同的拴马桩,它们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上面的人物头像造型各异,逼真生动,为博物院增添了别样色彩。博物院共收藏各种拴马桩8000多件,规模宏大,阵容非凡,犹如“地上兵马俑”,令人惊叹。其中十几件胡人妇女形象的拴马桩更是引人注目,代表了当时文化中进步的人文关怀与男女平等思想,也充分证明了宋、元、明时期我国西北各民族在关中地域的不断征战、迁徙和文化的融合。这些拴马桩不仅是我国一流的石刻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宋、元、明时期西北民族历史的实物。这些石雕珍品不但为我国今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而且对艺术、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等研究机构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中央美术学院金芝林教授说:“拴马桩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品,在民俗文化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它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成就。保存好这些民俗文化与艺术品,等于保存了中华民族本源的文化、美学和民族精神。”

跨过古老的石门,就进入恢弘壮观、错落有致的古代民居一条街。这座石门来自白水县赵老九家,门上有精细的雕刻艺术作品和于右任先生书写的“终南霞蔚”四个大字。这条古民居一条街,是将散落在关中各地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民居整体收购,按原样搬迁移建到此,实施异地保护并开发利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其数量众多、工艺精湛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作品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和研究价值。目前,古民居一条街已建成了16个院落。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古代民居3条街共48个院落。这些民居建筑和藏品,是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创新的结晶,包含着关中民众的信仰、生活、政治、经济、艺术创作等全方位的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

随后,王勇超院长带着我们观看了博物院收藏的部分艺术珍品。我们强烈地感到,这里激荡着人们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使我们不由得为民俗艺术的非凡魅力所震撼,为这些保存完好的民间珍品拍手叫绝。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为弘扬民族精神搭建广阔的平台。它将以民间信仰的祭祀活动、民间文艺的展演、农耕文化的节庆活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民间骨干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不仅填补了民间文化文物馆藏的空白,而且开创了民间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建成后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将具有集文物保护与展览、民间生活体验、民间艺术展演、民间祭祀和旅游等功能齐全的民间文化示范区,和陕西现有的黄帝陵祭祀旅游示范区、曲江旅游示范区组成陕西完整的祭祖文化、庙堂文化、民间文化体系,展现陕西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存。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不愧是民俗艺术的集成与总汇。它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民俗艺术博物院,将成为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也将成为陕西民俗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收藏、教育、研究基地和传播中心,为陕西文化强省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8年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亲临博物院视察。她赞扬王勇超是“民间文化的大功臣”,殷切希望把博物院“建成全中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民俗艺术博物院”。

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参观后说:“我们更应该珍惜民族的民间的文化遗存,因为它是我们文化的一个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文化保护,是替政府干了一件工作,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立了大功。”

2008年5月28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调研。单霁翔表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在探索民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国家文物局将会把其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的视野。他对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感到震撼。单霁翔指出,文物保护往往对皇家的、庙堂的给予了更多关注,对民间、乡土的遗物保护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加以重视。

陕西省政府在专题会议纪要中强调,各相关部门要对博物院的建设给予大力帮助,让来自民间的文化艺术再能回到民间的老百姓中去,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于2008年4月11日来到博物院实地考察调研并现场办公。他对王勇超在多年不懈努力中所表现出的执著追求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他强调,省、市、区各级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打造成保护民间文化的示范工程,为促进全国、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袁纯清要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规划和建设,既要还原历史,也要还原生活,让前来参观的人能够走进民间历史,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要按照一体化的思路来构建、推进,努力打造以博物院为中心、以关中民间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旅游名镇。

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定能早日建成开放,为弘扬传统文化,为全国、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