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解说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密码

我虽生在无锡,却难于读懂老乡倪云林的画:近处是几棵杂树,背景是一片惨白,远处是长着稀疏草木的小洲。很久以来,我一直看不出其中的玄妙。但这些放在《美的历程》中,却是另一番情景:

你看,他总是几棵小树、一个毛亭、远抹平坡、半枝风竹,这里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在这些极其普遍常见的简单景色中,通过精练的笔墨,却传达出闲适无奈、淡淡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在这种“有意无意,若淡若疏”极为简练的笔墨趣味中,构成一种思想情感的美。

原来这些树,这些草,这一片惨白,皆有意,皆有情。那些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自然对象,在云林笔下都成了表达主观情绪意兴的手段。看来要读懂、理解我老乡的画,还需要好好补补课呢。解读画是如此,解读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美的历程》一书的开篇说:中国还很少有专门的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段史实并不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而今与李先生写书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依照作者编后语所示,此书完成于1979年),博物馆各省市都有,更何况现在赶上了个好时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都在免费开放。一般民众能看到一些艺术珍品已不是很难的事了。

问题是当我们步入博物馆,我们面对早已褪了色的彩陶,面对锈蚀的青铜,面对发黄的甚至残破的书画……你能“一唱三叹”、“流连忘返”吗?我想很难,因为我们几乎是空着脑袋进去的,我们没有任何解读它们的词汇,我们没有任何与它们对话的资本。

如没有任何准备地进入博物馆。我们将永远走不进“艺术”,而“艺术”依然安静地躺在玻璃柜子里,我们依然飘荡在浮华的尘世,我们仅仅是“艺术”匆匆的过客。因为这种“艺术”,这种“美”是不会轻易让我们去触摸的,因为她是一种深沉的美,是积淀了千年文化的美。所以,与这些“艺术”相触,我们没有一定的准备是不行的。

解读历史,打开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宝藏”需要密码,而《美的历程》就是一组这样的密码。

当我们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密码,你能看到:远古器皿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变得极富生命力。你会看到先民们在劳动之余,正在大树下小河边欢快地手拉手,集体跳着舞唱着歌呢!他们的舞姿是那么的鲜明、活跃,是那么的轻盈整齐,步调一致,生意盎然,虽稚气但率直坦诚。那是一个“龙飞凤舞”的时代。

当我们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密码,本来离奇、怪异的马王堆帛画,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神话、巫术观念,充满了奇禽异兽的神秘符号、象征的浪漫世界”;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是一个“神话一历史一现实”合而为一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艺术世界。

当我们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密码,中国的山水画才能让我们“可游、可居”,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人们的“可望、可行”。因为中国的山水画并不采用西方的透视法来观察描摹事物,它不固定一个视角,它的视点是移动的,可以站在山脚来看景物,也可以站在山腰。同样可以站在山顶,甚至山背来看景物。这样,中国的山水画场面更宏大,景致更丰富。中国的山水画也不重视诸如光线、阴影色彩的变化,而是重视不变的稳定的本质特征。“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给人的不再是一时一景的片刻感受,而是一种比较长久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实场景,这场景把人生活的环境、理想的场所、心灵的寄所融为了一体。

这组密码,同样也可以帮我们打开五千年的文学宝藏。作者笔下的《离骚》更为动人心魄,更具浪漫情怀: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这是一个多么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融化成一个有机整体。屈原是如此,陶潜、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在作者笔下都有精彩的解读。

这组密码,也是解开几千年来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的法宝。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立与补充,儒道互补,是几千年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美的历程》,更为我们认识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密码。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不同的美学特征,我们掌握了这些特征,就可轻松地理解这些作品。我一直以来不能理解原始器皿上广泛出现的鱼纹及“人脸蛇身”,后来《美的历程》告诉我,这是图腾,是原始人的精神偶像,这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标志。青铜,那冷漠的绿光,让人不寒而栗。但作者认为:在这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压制、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正是这超人的历史力量构成了青铜艺术狞厉美的本质。汉代艺术基本的美学特征是“气势”与“古拙”,在这样的观照下,我们可以理解汉赋为何那样的“铺张”,那样的壮丽,“江山的宏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服饰的奢侈、鸟兽的奇异……”无不刻画得极其夸张。在这样的观照下,《说唱俑》、“霍去病墓的石雕”、石刻《荆轲刺秦王》变得更有价值、更具力量。

再如,中国建筑的“音乐美”与“流动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魏晋艺术“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北宋画家的浑厚、整体、全景的构图;南宋画家的精巧、诗意、特写式的构图;文人画的文学趣味及主观意兴等等,都是我们打开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钥匙。

《美的历程》,同样让你拥有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密码。

学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看历史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会影响人们不同的知识结构及修养,甚至影响人们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态度。

“知识就是力量,但无知同样也是力量。”不同的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决然不同。当我们都能用审美的眼光来认识世界,这个世界就会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我在对学生介绍了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教室里的光影是如此的丰富及让人留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美的历史。是不断追求美的历史。从这个维度来认识社会的变迁,你的眼中将充满欣喜及赞叹。你对社会的认识不再肤浅,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不同一般。

《美的历程》,文笔优美,用词信手拈来,铺张恣肆,令人赞叹。辞藻之华丽典雅,笔锋之圆润流畅、思维之敏捷深邃,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要让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浩瀚壮阔的美的历程浓缩在350页的书卷中,是何等的困难,需要何等的智慧及勇气!但李泽厚做到了,《美的历程》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此书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是美学著作中的经典。许多读者对艺术史的掌握和对美学史的了解,都大大得益于此书。正如许多对此书一见钟情的网友所言:

美学长久以来给我的印象是抽象、艰涩的,一门纯粹为了理论而理论的学科。这或许是出自小时候家里的一本《西方美学史》留给我的全部印象。直到李泽厚的这本《美的历程》改变了一切。

又一网友写道:

一向不认为青涩、天真、幼稚是大毛病,甚至曾经在《做一个未完成的人》一文里说:“夏天到了,我们常常去挑选西瓜。最好的西瓜当然是刚刚成熟的瓜,又新鲜又甜美。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巧会挑选了生的西瓜或熟过了的西瓜。如果让我必须在生瓜和熟过了的西瓜中挑选一种,我宁肯选择生瓜。生瓜虽然生,却不失新鲜,如同一个未完成的人;熟过了的西瓜,却就让人讨厌了……”

这些话自然是我说说而已。我从没想过为自己这一看法找理论依据,但这次看《美的历程》,似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似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

一卷在手,可以神游五千年艺术美的历程。从这一点来讲,《美的历程》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

精彩片断:

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固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间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美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讲北魏的雕塑

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秋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觉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讲初唐诗

那如走龙蛇,刚圆道劲具有弹性活力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绎智遗形、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布局,那倏忽之间变化无常、疾风骤雨不可遏制的气势,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而所谓盛唐之音,非他,即此之谓也。

——讲盛唐的书法

佳作链接:

《谈美书简》

朱光潜著。北京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82岁高龄时写的“暮年心血”之作。既是对自己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青年们有关美学方面问题的一个回复,全书由13封书信组成。书中就青年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

《西方艺术史》

[法]J·德比奇等著,徐庆平译,海南出版社。

这部艺术史研究了西欧从起源直至现代的艺术,面向所有感到有必要去探索艺术世界的人,努力使用简洁准确的词语,对繁多的专有名词、日期、风格作明确划分和排出顺序,并为查阅更为精深的著作做好准备。本书以大量遐迩闻名的艺术复印品为基础,按照年代排列,并采用集中概括的方式。这种方法使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艺术史实,可以有清晰的理解并发展其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