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明清旱烟盒

zoޛ)j饨ky文化与艺术精髓的馨香。

旱烟盒,又叫旱烟壶,是明、清、民国时期人们的日常吸烟器具之一。是一种悬挂在旱烟杆下或腰间,用来储藏余下的烟丝,阔口,合有盖,大如拳头,小仅盈寸的小囊盒。因地域、材质及用户社会层次的别异,在民间又称作旱烟罐、旱烟囊、旱烟疙瘩、旱烟鼻子、旱烟子儿、烟腰子等。因明清二朝的官员在宫门外准备早朝时,常将携带的旱烟盒相互攀比斗奇,故又有称其为朝烟盒。

旱烟盒的起源考

旱烟盒最早起源似乎未见详细记载,想必自有吸食旱烟这一嗜好,烟民就为使烟丝不受潮和携带方便,便产生了烟盒。明末清初人沈赤然,在《寒夜从谈》中记述明末吃烟情景时,这样描述:“烟草产自闽中……崇祯初重法禁之不止,末年遂遍地种矣。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于是,可知明末吸食旱烟的风习早已蔚然民间,可以想象当时那种手执旱烟杆,腰间悬挂着飘拂摇曳的旱烟囊、旱烟盒的老百姓和达官贵人比比皆是。

那旱烟又起于何时?据1986年第二期《农业考古》说,1980年12月,广西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在广西合浦县福成公社上窑大队上窑村发掘过一座明代的斜坡式龙窑遗址。当挖到1.8米深处的堆积层后,发现了三件瓷烟袋锅,都是可插竹管的旱烟斗,烧刻有“嘉靖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造”字样。由于瓷制旱烟斗的制作较为精致,笔者推测旱烟传入的年代可能早于此前数十年,大约在16世纪初的明嘉靖初期或正德年间。旱烟盒应伴随旱烟的产生而产生,至今已近500年。

旱烟盒有用布、皮、绸缝制一类,也有一部分为竹木牙角所制。但当旱烟盒进入文人与上流社会,即被视作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兼有观赏把玩佩饰之用。旱烟盒盛行的明清时期,正值我国竹木牙角雕刻艺术进入鼎盛期。刻匠及文人雅士在制作旱烟盒时,或雕竹镂木、剔犀刻铜,或范匏琢角、错银贴黄,或烧瓷嵌骨、髹漆镶钿等广施百技,博取殊材。在这不足三寸之躯上充分发挥了他们娴熟精湛的治器功夫和手艺。

明清两代我国民间神话、传说、曲艺、戏杂、历史典故及吉祥寓意诠释是承前启后状的,这个时期对艺术的需求很繁荣,雕刻家们把寓意这些题材的图符和纹饰雕饰到旱烟盒上。这些被艺匠们镌镂刻画得精细繁缛、神采飞扬,不仅有惟妙惟肖、呼之欲出的祥禽瑞兽,还有秀丽小巧的鸟鱼花虫、层次分明的故事人物和吉祥纹饰相得益彰,使旱烟盒出落得焕采脱俗,一盒在手,清雅神奇。因烟丝为粉丝状,旱烟盒造型不受被贮物拘束,可任凭匠师发挥驰骋无穷的想象力,故其外形被雕琢成扁盒、球瓶、八楞罐、六方樽;似鼓墩、熏鼎、篓篮、图腾柱;或肖形瓜果、禽兽、人物、鱼螺等等变化万端、千姿百态,终使盈手可握的小小旱烟盒透溢出惹人痴醉的盈盈灵气。

旱烟盒的存世量

按理说,明清旱烟盒的存世量应该很大,但实际远比鼻烟壶和水烟壶少得多,尤其是竹木牙角雕制精巧的旱烟盒,更是凤毛麟角,难觅其踪。究其原因,可能有三说:

一来,是自然条件的因素。北方多布皮缝制的烟包袋。南方虽多竹木牙角材,但民间还是有“十只烟罐九个布”的民谚。而那只有一小部分的竹木牙角类旱烟盒中,绝大多数是毫无雕刻技艺的烟民自制自用并无观赏价值的空心竹木牙角疙瘩。剩下不足百分之一的艺匠、文人刻家等雕制的旱烟盒历经数百年沧桑变迁,长年累月地使用,已破损不堪。且南方气候潮湿,竹木角又易遭虫蛀、风化。可想而知有观赏价值的传代旱烟盒数量必然锐减。

二来,明崇祯至清乾隆皇帝,以及清后期的太平天国政权都下旨严禁吸食旱烟和种植烟草。其中尤以崇祯和太平天国的禁烟惩罚最为严酷。明末进士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载:“己卯(崇祯十二年),上传谕禁之,犯者论死。庚辰,有会试举人,未知其已禁也。有仆人带以入京,潜鬻之,遂为逻者所获,越日仆人死西市矣。”而太平天国的《天条书》中明令:“凡吹洋烟(鸦片)者斩首不留;凡吃黄烟(旱、水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者斩首不留。”清朝在尚未入关前,清太宗就已在关外“下令大禁”,规定“凡栽种、吃卖烟草者与贼盗同罪”。“康雍乾”三帝虽都喜好鼻烟壶,并对之大加扶植,但始终摆脱不了烟草与粮夺田的现象,从无益国计民生的角度考虑,均“传旨禁天下吃烟”,力禁吸食旱烟和烟草种植。即便是林则徐南下禁鸦片烟时,也不忘收缴和销毁旱烟具。故旱烟具在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屡遭收缴、销毁,劫后余生的明清精品旱烟盒已寥若晨星矣。

三来,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内地农村及山区农民吸食旱烟还比较普遍,也有一些传世旱烟盒混杂其间使用。但一则当时人们并无很强的价值意识,二则还在使用的东西通常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呵护。岂料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迅猛异常,十年中卷烟迅速取代了旱烟。旱烟盒亦随着农家多次乔迁而被当做旧符扫地出门。待到90年代收藏者和古玩商开始把目光瞄向它们时,已难以寻觅。现将一些私藏,与君共赏之。

苗家旱烟盒

湘黔桂交界处,苗民使用的清晚期牛角雕旱烟盒。通常旱烟盒为一盖一个腹腔,而该地区苗家旱烟盒为上下两层,即一盖两个腹腔。盒呈顶宽底窄的倒梯形,外形状如湘黔山区苗家的长背篓。上腹腔大于下腹腔用以储存烟丝,下腹腔用来存放引火的艾绒。常见浮雕于盒身的图案有荷花莲藕和百合,四周框边浅刻回纹。荷莲与百合自古亦被苗民视为吉祥物。荷,和也,和则兴。百合,合也,合则盛。莲藕,连也,和合相连,万事兴盛。回纹寓意通达、通顺。整个图纹蕴含着苗民祈盼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美好心愿。令人称叹的是把旱烟盒两侧用以穿绳的耳攀雕刻成龙脊骨状,使人想到苗民在古时受历代封建统治者欺压,大多被逼至贫瘠的山坡和山脊居住。山脊也称龙脊,生活在山脊上的苗民有时也自称龙脊上的民族。他们用绳索从龙脊骨中穿过,并把它悬挂在旱烟杆下或腰间,象征着苗族先民在与自然及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大无畏气概和浪漫情怀吗?从苗家旱烟盒中可窥出苗族人民强悍的性格、朴实的文化、淳厚的民风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北方的腰插式旱烟盒

清代中原地区使用的腰插式旱烟盒。明末清初北方战乱不断,用绳线系挂的旱烟盒已不适应军旅生涯,由此产生了一种类似现代BP机外壳的腰插式旱烟盒。该类旱烟盒背部用一块长舌形薄板做插舌,内侧中段铲凹槽。插舌上端制成凹齿状,固定在盒背上,与盒盖后端凸齿镶成90度铰链状,用金属棒从凹凸齿侧边的小孔穿入铆固。盒盖为天镶地式,略紧但开闭自如,撮取烟丝便捷。稍用力将烟盒插舌下端扳开些许,插在腰带上,插舌中间的凹槽正好扣住腰带。驰骋颠簸,烟盒不会掉落,盒盖也不轻易弹开,内中烟丝可保无恙。腰插式旱烟盒携带使用方便,故明清之后广传大江南北,民国时期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流传使用尤甚。其外形常见为扁薄、倒梯、半圆、长方诸形。

辟邪的犀角、八卦形旱烟盒

清晚期犀角形旱烟盒。取材小牛角,体长7.5厘米。壶沿口箍以白铜,两只浅刻白铜蝙蝠分别攀附于壶腹两侧,壶脊带一红铜绳环。盒盖销纽呈倒扣铜质重瓣莲花状。太極八卦形旱烟盒为黑漆器镶螺钿,直径7厘米。盒周六边各嵌一长方形螺钿,盒面用螺钿镶嵌成太极八卦图符,代表着阴阳、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等自然现象。相传八卦为伏羲所造,用以占卜。后道家将太极说与八卦相融合,组成外形八角八边,内含阴阳鱼形纹和阴阳符号的太极八卦图,用来象征各种现象的转化与统一。在古代民间传说中太极八卦形隐喻神通广大,意可震慑邪恶。而犀角为八宝之一,象征着胜利。古时烟民常将犀角形和八卦形旱烟盒佩挂于身作避邪之物,祈望逢凶化吉。

佩饰类旱烟盒

常见旱烟盒的盒盖在顶端,因此初看清代挂件旱烟壶会误认为是鼻烟壶。然而它们却是一种盒盖开在前腹部的绳收式挂件旱烟盒。盒上下两端均有绳孔,盒盖内侧上下端亦各雕一小环洞。绳索顺盒底部小孔穿过,盖内侧下上两环再从顶端纽孔中出,扎结后作悬挂之用时绳索被自动收紧,盒盖就不会下坠和开启。此类旱烟盒常为龟壳形、蛋圆形、长棱形等。盒下端小孔可悬彩穗,系于腰间随风飘拂,或移步而前后摇曳,犹如镂雕挂件,赏用兼得,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