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座:物化的皇权

紫禁城皇极殿作为宁寿宫区域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名为宁寿殿,乾隆时期改建,更名为皇极殿。作为乾隆归政退休后的住所,皇极殿的地位仅次于太和殿,嘉庆元年,太上皇曾在此举行千叟宴。清末,溥仪作为爱新觉罗家族最后一个皇帝被赶出紫禁城,皇极殿也随之交予他人。

寓居天津的溥仪变卖了随身携带的大量珍贵文物,属于皇极殿的清宫宝座便是其中之一。“这件宝座被抵押给盐业银行,又辗转流落到天津一位清朝遗老手中。”宝座出手的第二年,国历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2015年1月11日,在南京举办的一场公益拍卖会上,神秘富豪李春平带来一件紫檀漆心百宝嵌花卉宝座,三轮叫价后,被神秘买家以3200万元落槌价拍走。这件宝座上嵌满包括玛瑙、紫晶、珊瑚、象牙等在内的珍贵材料,左扶手外侧贴纸条:“国历北平故宫博物院,点收补号一四〇”,另一侧纸条写:“破硬木宝座一件,翻字一四〇”,“翻字”代表的即故宫皇极殿。

帝后座椅谓之宝座,分为两种,大型奢华者是皇帝举行庆典,接受朝贺时所坐,朴素简单的为皇帝日常使用。宝座一词来自佛教,最早时与皇家无关,后世为这个名字赋予太多权力意味。存世宝座以清代为主,多为康雍乾三朝制作,硬木宝座用材包括紫檀、黄花梨和红木三种,髹漆宝座由于看不到材质,用料稍差,多用楠木、樟木、杉木等。因为每根木头缩胀率不同,加工同一件家具时一般使用同一种木材,有的甚至用同一根木材,这样可以防止开裂。

此次拍卖的宝座以紫檀为主要木料,在清宫中并不少见。中国是最早认识紫檀木料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紫檀之风。明代郑和下西洋,空船归国时需要重物压舱,紫檀质密而坚,非常合适。紫檀借此被明皇室认识,成为贵族制作家具的优质选择。明代官方派人下南洋大量采办紫檀,致使砍伐殆尽,并非即时就用,而多储备。紫檀数百年成材,清代时购回的多又细又弯曲,根本无法做大料,故很多清代家具使用明时采办的紫檀。来源枯竭,也是其珍贵之处。古代西方人也认紫檀,但基本没有大件家具,多是小巧器具,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到中国,大开眼界,开始大量购买紫檀大件运回国内。

宝座装饰手法包括雕刻、彩绘和镶嵌三大类,其中又有浮雕、透雕、金银漆等等五花八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木器家具鉴定专家胡德生介绍说,“百宝嵌”是明代嘉靖年间扬州漆器名匠周筑所创,通过在器物上镶嵌多种珍贵材料来强化装饰效果,进入清代后成了制作家具的重要装饰手段。

“拔地而起”的宝座

汉魏以前,人多席地而坐,家具也较矮,自南北朝开始,随着佛教传入,人们跪坐观念逐渐淡薄,出现了垂足坐,高凳、扶手椅等高足家具随之产生。五代时高足家具开始普及,但席地而坐的习俗并未消失,出现矮高家具并存的现象。

北宋皇帝的坐像画中,皇帝的坐具大抵都是无扶手靠背椅。赵匡胤是北宋开国之君,他的画像中,座椅保留着浓厚的早期高榻特征,与相匹配的足承都是托泥式的,托泥下的四角均设有云纹脚或圭脚。画像中的赵匡胤体态胖硕,神情威武,按人与坐具的比例折算,其宝座宽度约在110厘米,其高度、坐深与一般稍大的椅子相当。座屉与左右两侧的托泥间形成壸门洞,洞下各有一个升起的如意云头纹。足承前面设两个壸,宝座装饰十分讲究,除了通身髹红漆外,还在一些结构的边角处进行了鎏金镶嵌,装饰元素为草叶纹与云纹。

宋徽宗第一个将龙的形象占为己有,政和年间曾一度禁止官员使用龙的图案。南渡后,皇帝座椅在简单的靠背处增加了龙首。南宋高宗《孝经图》中的宝座靠背搭脑两端均有曲颈龙头的装饰。此时座椅的象征性明显大于实用性:后面虽有靠背,但坐深过大,坐者不好倚靠;两侧虽有扶手,但相距甚远,坐者无法扶持。此种坐宽与坐深大的宝座在家具的真正意义上叫作榻更合适。

明代宝座皇权色彩也更加浓重,御座就是皇权的化身。凡宫中“御座”所对就是御道,即中道。大臣上朝和退朝规定“文东武西,不许径越御道”。如在奉天门上朝,东边的官员要到西边,得绕金水桥南行,不准穿越中道。只有手捧朝廷颁降诏书册命时才可从中道中门出,但一出中门必须偏东而行。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高型家具在明代中期已经具有很强设计性,明式家具成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18世纪英国家具大师托马斯·齐本德尔在他那本风行一时的著作《家具大全》中专门介绍了明代的髹漆家具,并表达了对东方漆制家具装饰魅力和异国情调的向往之情。这深刻影响了当时西方工艺美术设计家,中国漆制家具也成为法国上层社会的追捧对象。1922年,法国学者奥迪朗·罗奇编辑出版了第一部以册页形式面世的中国漆家具图册——《中国家具》,介绍了每件藏品名称,制作年代、主要尺寸及收藏出处。这部图册法文版面世的同一年,英国伦敦即出版英文版。明式家具的座椅造型独特,其宝座样式深深影响了清代工艺,遗憾的是明代宝座现存极少,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也仅有两三把。

失而复得的太和殿宝座

进入清朝,家具制作出现繁复绚丽的风气,皇室家具更是极尽装饰设计之工,皇帝座椅除了坐卧之用,更是无上皇权的象征。雍正元年(1723)六月二十二日,雍正帝看到有太监在打扫时面对御座而无动于衷,很是生气,传谕乾清宫等处首领太监,凡有宝座之处,行走经过必存一番恭敬之心,急趋数步方合礼节。若仍不改,要严加教训,如屡教不改,即严惩治罪。

皇帝宝座做工之精良在清代中期达到登峰造极,若论皇权象征,紫禁城太和殿宝座不得不说,宝座虽为明代初造,但在康熙年间曾修整一新再次投入使用。

太和殿是清帝举行登基大典的地方,清代国之重典大都要在此殿内进行。殿内面积2370多平方米。内外装修极为奢侈,外梁、楣柱等都采用贴金、和玺彩画等作法,金光灿烂。

1915年袁世凯称帝,登基大典同样选在太和殿,他把殿内乾隆御题的匾额对联拆去,宝座挪走,保留了椅后的雕龙髹金屏风,为大典特意定制了大椅,椅背特别高,而座面却很矮。椅背上有袁世凯帝国国徽,这是一个由白缎制成的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开光,上面用彩线绣成古代十二章的图案,这块白缎因年久渐渐裂开,里面露出的填充物却是稻草。

1947年,故宫博物院决定恢复太和殿在清末时的样子,把这个袁世凯的“绣花草包大椅”撤掉,搜寻一番后,发现故宫内的几个清代龙椅尺寸太小,难以与后面的雕龙髹金屏风相匹配。此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太和殿宝座早已丢失,宝座长什么样子也没人知道了。

1959年,故宫的朱家溍先生在一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旧照片上,看到从前太和殿的原状,根据这张照片,终于在一处堆放旧家具的库房里,发现了一件残破的雕龙髹金大椅。“首先我断定,这儿(太和殿)不用花梨紫檀,因为其他正殿都没有花梨紫檀,所以不能用那个,就得用金漆红漆来做。故宫那么多宝座,紫檀的、花梨的、象牙的,摆上去都不合适。我终于在一个堆积着破烂儿房子里找着一个破椅子,我看它像。同时我看见一个日本人庚子年在这儿照的相,照的就是这么一个椅子。”朱家溍说。这张龙椅从髹漆方法和雕龙的造型看,应是明代的制作,清康熙重修太和殿时继续使用。直到袁世凯时代被丢出,被发现时已经破烂不堪。

故宫决定修复这件龙椅。工作人员发现一幅康熙帝的朝服像,所坐的正是太和殿这张龙椅。宁寿宫有件龙椅是乾隆年间太和殿龙椅的仿制品,只有龙头是清代的风格。这些成为修复工作者重要的参考资料。修复太和殿宝座花费了几年时间,木活、雕活、铜活共用了766个工作日,到夏天潮湿季节,由油漆工名手做完油漆后,粘金叶。1964年9月全部完工,共用934个工作日。

修复一新的太和殿宝座为镂空髹金漆雕龙宝座,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横158.5厘米,纵79厘米,共有13条金龙盘绕在六根金漆椅圈立柱上,椅靠背分三格,上格盘金龙,头部昂首张口,高挑于椅背横枨上部;中部浮雕云纹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纹。背板两边饰以花牙,椅背搭脑部横枨成桥梁形,两头挑出。座面下采用须弥座的形式,设高束腰,四面开光透雕,正面为双龙戏珠图案,束腰上下刻莲瓣纹托腮。宝座前设有脚踏一个,长70.5厘米,宽42厘米,高30厘米。脚踏亦满浮雕,高束腰,束腰中间镶以红色珠花,上下托腮为浮雕莲瓣纹,四腿为三弯腿,足端为外翻马蹄足,壶门式牙板上浮雕卷草纹,四腿拱肩处雕有兽头,脚踏纹饰、色彩、造型和宝座完全一致。

太和殿宝座与殿内环境相匹配,宝座安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左右有香几、香筒、角端等陈设,椅后设有雕龙髹金屏风,在高大空旷的殿内,格外威严肃穆。

宝座不单是一把龙椅

清代宫廷任何器物的造作,包括家具在内,从取料用料,到画样子,都由皇帝亲自下旨,依旨制作,必要时先制作大样,一定过程后才请旨准做。有些宝座如果已不合时宜,也会下旨改造,如降低高度,加宽加深等。皇帝喜欢的宝座,也会依样再造一套。

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和奏销档记载,清宫皇家“造办处”曾为宫廷生产了大量宝座,如金漆髹龙宝座、雕漆宝座、百宝嵌宝座、楠木荷花宝座,紫檀木宝座,花梨木半圆宝座,鹿角宝座,黄杨木托床宝座等。已知最大的宝座是紫檀高束腰七屏风嵌珐琅大宝座,现存颐和园,宽295厘米,进深140厘米,高185厘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京南介绍说,这些宝座大多采用名贵的木材和特殊的质料制成,工不厌精,料不厌细,工艺水平极高。在清代文献中,也有一些地方督抚往宫中进献宝座的记载。宝座制成后,大都陈设在禁宫大内、行宫苑囿等场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宝座都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乾隆时期的宝座已不单单是一把龙椅,而是一系列的家具陈设,有时会以宝座为中心,再加造同样纹饰的桌柜陈设。盛京将军弘晌欲在盛京宫殿安放宝座,上奏请旨时随附了宝座、五屏风、插屏、香几、孔雀掌扇等全套装饰图纸和细部尺寸。

现在沈阳故宫仍珍藏有不少做工精良的皇帝宝座。大政殿金漆雕龙宝座最具象征意味,宝座制作于清代中期,由靠背、扶手、座椅、脚踏四部分组成,全高186厘米,宽164厘米,座面横158.5厘米。通体采用木雕金漆制作,周身雕有金龙、火焰珠,云纹,海水江崖纹等等,宝座雕饰极尽浮华,做工繁复,尽显清中期的奢华风貌。

大政殿陈设基本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面貌,地坪正中设木雕金漆宝座,背后倚木雕金漆屏风,宝座前陈设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这里是清初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仪式的地方,也曾是天聪年间议政王大臣开会的地方。皇帝继位、出征仪式、颁布政令、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皇太极的登基大典即在此地举行,即使在清迁都北京后,几代清帝东巡盛京时也在这里举行庆典。大政殿是清入关后唯一常年使用的旧宫殿,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常朝之日,文武官员必须到皇宫门前排列整齐,礼部官员点名,宣布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即使皇帝已不住盛京,但规矩并未更改。京师官员常朝之日要向皇帝磕头,盛京官员只需面对宝座而坐,在清代典制中称为坐班。每逢三大节,即农历元旦,冬至和万寿节,全国官员都要举行朝贺皇帝的典礼,北京故宫朝贺地点在太和殿,盛京官员则在大政殿。

清宫特色鹿角椅

马背上得天下的清王朝向来把骑射武功作为祖宗家法,年年到塞外举行大规模围猎。按照惯例,要把捕获的雄鹿犄角割下来,依照原有形状制成鹿角椅,作为围猎的纪念。《乾隆御制诗集》中曾专门提及一类鹿角宝座,造型十分奇特。清代在盛京和避暑山庄存有不少鹿角宝座,清末国势衰微,不少都不知所终,现在只有故宫和内蒙古个别博物馆中珍藏着少量几件。

鹿角椅也是清代皇家的特色产品,我们有幸从保留的宫廷记录中看到一件成品的制作过程。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二十七日,皇帝下旨:太监胡世杰呈鹿角四件,着造办处做成宝座,用此鹿角做背靠圈,先呈图纸。次年正月,员外郎寅著将画好的鹿角椅图纸呈上,乾隆看后下旨依样准做,指定要楠木板。当年五月,这件鹿角椅初步完成,送呈圣览,皇帝又下旨,靠背上用象牙板,刻御制诗。当年闰五月,刻好御制诗的椅子进呈御览,皇帝表示满意,大功告成。

故宫保存有最完整的一件鹿角宝座,粗犷外放,造型与众不同,尽显野性,通高131厘米,宽72厘米,座面高53厘米,四条腿由鹿角制成,角分叉朝上,分出的枝杈恰好支撑椅面。椅面用黄花梨木制成,呈扁平葫芦形,坐面两侧及后侧边框雕卷云纹花牙。椅背和扶手分别用鹿角随型而制,椅背镶一块红木板,上以隶书刻有乾隆题诗。鹿角椅配有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12厘米的脚踏,由四根小鹿角支撑。

那些上拍的宝座

皇帝宝座上拍不多,源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皇权思想,作为拍场宠儿,凡有宝座必有一番争抢。2004年纽约佳士得一件清中期紫檀宝座,座面雕刻有九龙,以47.79万美元成交,后被捐赠给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2009年香港苏富比,一件清乾隆御制紫檀木雕八宝云蝠纹水波云龙宝座的成交价是7557万元,打破当时的中国家具拍卖纪录,拍者是中国上海的刘益谦。

2011年6月,北京保利推出一件清乾隆紫檀透雕巴洛克风格宝座,有中国传统的三屏风式样,配西洋的卷草纹装饰。这种中西结合的雕刻方式在宝座上极为少见。乾隆在位期间是欧洲巴洛克艺术的衰退期,这种艺术风格在18世纪初由王致诚、郎世宁等外国画师带入中国宫廷。圆明园等中国园林建筑中都能看到巴洛克风格的身影,甚至有专门的西洋楼。这件中国宝座来自美国的私人收藏,推测为八国联军时期的掠夺品。

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明清古典家具专场中,有一件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莲庆寿纹宝座,成交价为5750万元,宝座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纹饰,应该出自皇家宫廷设计师之手,为清宫出品,其流出宫廷的故事十分曲折。咸丰二年(1852)皇帝将庆郡王府连同一些宫廷御用家具赐予奕,其中包括这件宝座,宝座成为恭王府陈列,清王朝崩塌后,奕嫡孙溥伟分几批将王府中的家具和收藏卖给日本山中商会,山中商会将它们送至纽约拍卖,几经转手,又回到中国。

人类生来有追逐权力的欲望,现实社会皇权已无法企及,花重金购买一件象征物,很多人乐意为之,何况又是那么一件做工用料顶级的艺术品,帝王宝座注定要勾去太多人的魂魄。

(参考资料:《皇权思想的图腾:一组清代宫廷宝座》、《皇帝的宝座》、《宝座:皇权的承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