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总务处两年更换四届人选的思考……(2000—2001更换四届总务处长)

【关健词】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文凭;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1996年撤消《后勤办公室》回复“总务处”、“基建处”。总务处招聘副处长。

博士后学位的年轻干部×××应聘为副处长之职。在任职期间为学校做了不少工作,业绩也是不可否认的,后因种种原因自动离职,接着学校原离退休总支书记兼处长×××同志来总务处,又因种种原因自动离职,紧接着任命一院总支书记×××,不知何故仅仅一、二个月后该同志回原单位,又重新调任电子设备厂厂长的×××同志来总务处,该同志来后不久(半学期)赶上后勤改革、学校任他为“乙方”即后勤总公司经理。(推向社会化管理)

在短短两年内一个单位更换四任中层干部,可见该单位工作的艰难及专业性之强,同时也可看出组织部及人事处任用干部的随意性及草率作风!高校后勤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把高校工作分成三部分,习惯上讲的三支队伍,1)教学、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体);2)党政工作队伍(党务工作及政工人员为主);3)后勤队伍(以后勤干部、工人为主体);三支队伍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后勤队伍是三支队伍中的“重中之重”。古人云: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教学、科研的和平时期此言也是适用的。

后勤工作有它的特性:高校后勤即有季节性、突击性和艰巨性之特点。故在此岗位上的干部与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及懂得业务知识的一班人来承担。除此外还必须要求其有奉献精神才可胜任!(特别是领导干部)。

由于高校后勤的特殊性一所高校犹如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却五脏齐全”!因此:仅仅有文凭(仅仅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或任职多年(在其教学科研及党委工作岗位)而无后勤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知识是难于胜任的。

96年招聘总务处、外办、校办三个部门的副主任之职时,一个长期在后勤工作多年,(工作三十多年而刚刚五十岁的职工,并且大公无私、拥有奉献精神的教工),由于无科班“大学”文凭,尽管是一位十分了解与熟知其才华的博士后导师、教授,(又是华东地区战略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的研究员)的推荐,人事部门有关人员依据该同志:①无科班大学文凭;(虽然是当代改革发展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化艺术综合开发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顾问,等职)②已过五十岁;③无任何政治“后台”,而不能用。最后问教授:该同志与您什么“关系”。是不是你的学生或者是你的亲戚。答日:无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卫桥宿舍区前后住房邻居关系,仅此而于。造到排斥,此种严重的认文凭不认水平,认人为亲,而不是认人为贤的封建制度。

路线埋没了多少报国无门的志士!同时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人才浪费及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照此标准著名微软大亨比尔·盖茨也不称人才,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他虽然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这一人才标准,他在上海也不能算人才,因为他只是中专毕业。

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讲的好:“博士里有庸才、工人里有人才。如果现在我们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也按学历,职称来进行,将难以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如历史上三国的刘备用无功名的孔明,无“文凭”的行伍出身的大将魏延等等,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例子,可看出古人都比我们一些不学无术,只会拍上级领导的马屁,寻领导欢心而碌碌无为的人事部门组织部门一些的干部还懂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道理!!!

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我校于18日成立“后勤总公司”(社会化);“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两机构并挂牌,可喜、可贺,我们期盼、祝愿新的两套班予同心协力为一个目标——我校在十五计划内圆满的完成党委、校领导提出的雄伟规划!但愿在用人的制度上能有所突破,不要再出现“走马换灯”的尴尬局面。

收稿日期:2008-06-23